海爾過去的高速發展是有路標可供參照的。一開始我們學日本的,后來就學美國的,但現在沒有榜樣了。于是前兩年我去美國尋求一個可以讓我們繼續參照的樣板,結果是找不到。
在美國,我見了IBM前總裁郭士納,談到我想改變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郭士納說他在IBM時也很想做,但是因為風險太大放棄了。于是我又想參照互聯網企業的架構,但是發現以互聯網起家的公司,其組織架構未必也是以傳統為主的。《長尾理論》的作者安德森也對我說,其實互聯網企業的架構還是和傳統企業差不多,也要有很多中間層。我問安德森:“可不可以去掉中間層,他說最好不要這么做,風險太大。”
于是我們就自己探索,拆掉海爾過去的“墻”,我們希望海爾成為舊模式的破壞者。為此,我們創建了兩個平臺:一個是投資驅動平臺,一個是用戶付薪平臺。所謂投資驅動平臺是指,把企業從管控型組織變成一個投資平臺,不再有各種部門和事業部,通通都要變成創業團隊,公司與這些團隊只是股東和創業者的關系。過去的組織架構是一個正三角型,是馬克斯•韋伯提出來的科層制。科層制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齊劃一、指令一直到底,要求所有人都貫徹到位。而每個員工處在不同崗位、不同職位,薪酬往往與職級相關,所以并不關心用戶需求。但是,互聯網時代,用戶個性化、市場碎片化,整齊劃一的組織一定會被顛覆。所以,海爾的整個組織,從一個正三角、金字塔型變成了一個扁平化的結構。
之前,“正三角”里充滿了各種層級,現在變成一個個創業團隊。那么,海爾變成了一個生態圈。從過去的上下級關系變成了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關系;當然,這和普通的投資者還不一樣,因為一要負責戰略方向正確,二要有一個平臺,驅動員工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員工原來都是由企業發薪,變成給用戶創造了價值,就有薪金;沒有創造用戶價值,就沒有薪金。 我們轉型的目標,就是要從原來制造產品的加速器變成孵化創客的加速器。原來就是為了規模,產品做得越多、做得越快、做得越有競爭力越好,現在要變成孵化創客。簡單地說,企業要從原來的產品制造者變成“創客制造者”。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