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真的到來了?
這一年來,我們一直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最近有一個新的聲音開始出現,據說資本開始遇冷了,很多投資人、很多行業組織和創業者都被這個提法嚇到了。這個事情我深有感觸,因為在創業之前,2008年我在證券公司做股票分析師,然后到華夏基金做股票分析師,后來到美國硅谷也有做股票分析師。比起絕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而言,我在金融方面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深入。現在資本有沒有真的遇冷?我認為是真的遇冷了。去年和前年看就很熱,基本上每天都會出來很多融資消息,說這個公司怎么融資了幾百萬美金,那個公司融資了一千萬美金,每天都被各種融資信息充斥,感覺錢整天往下砸,但是現在好幾天才能看到一個幾百萬的融資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創業公司融資有點遇冷。
但是為什么現在遇冷了?其實資本永遠都是逐利的。為什么前兩年熱?因為前兩年賺錢的機會多,錢都跑來了。但是錢也分聰明的錢和笨的錢,這么多投資人,30%的投資人是聰明的,70%的投資不是很聰明,看起來是募集很多錢去投資,但是他們也不太理解,都是跟風。前兩年各個行業都有很多機會,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更多機會來自于哪些行業?過去這兩三年最牛的創業公司是哪些?滴滴打車可以算是最牛的公司,包括今日頭條、美團網、大眾點評等等。這些公司都有一個特點,主要使用終端都是手機。其實無論是O2O還是互聯網金融,80%牛的公司都是采用手機作為使用終端的。以手機作為終端的公司往往會打敗以電腦作為終端的公司。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我們使用信息或者使用服務的通道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新的機會,再產生新的公司,資本才來。但是今天,上門美容、上門洗車、上門修車等等基本上都有人做了,剩下的都是小了,小的又難以融資成立新的公司。前兩年因為有比較多大的機會,所以會有資本過來,客觀地說,現在大的平臺性的機會已經過去了,今天要想再做一個滴滴打車或者大眾點評已經不可能了,甚至想做一個“大姨嗎”也不可能了。
到今天,大的互聯網公司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都是超過十年,騰訊已經15年了。那一批公司現在還是占據著市場的主流,但是大的機會所剩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小機會了。那回過頭來看,如果只剩小機會了那還創什么業?我對滴滴打車比較熟悉,其實他們起初也不知道能做到現在的規模,所以一開始沖著大機會做不可能的。總體而言,大機會過去了,資金自然就冷了。這個冷是打一個引號的,真的冷了嗎?沒有。我們3W前一段時間還拿到一筆融資。這個時候,那些自身能力比較強的公司,經過這一輪泡沫還是比較好的公司還是可以拿到資金。以前是泡沫,現在變得正常了而已。所以所謂遇冷只是正常了。
互聯網思維已成年輕創業者“標配”
再往后走怎么看?資本是跟著機會走的,既然上一波機會80%都是來自于手機使用信息,那資本一定會跟著下一波的機會走。作為創業者,要關注的就是下一步投資者往哪兒投。現在機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這個時候我才更理解國家所講的大眾創業是什么。當今年年初國家提出大眾創業的時候,我是不太看好的,因為互聯網公司都在北上廣深,讓成都或者青島的公司去做,很難做出一個上市公司。我之前一直覺得,要做成滴滴打車、拉勾網或者今日頭條不能跑到北上廣深之外的二線城市,因為城市缺乏創業的大環境,就算創業者再厲害也做不出來。但是今天我的想法變了,當大機會過去之后,剩下的就是小機會,小機會是什么呢?比如說在青島的某一個小區開一個小的便利店或者水果攤,原來只賣給路過他的店的人,現在可以利用互聯網,加了微信就送你橙子或者棗,這樣當你需要水果時,我就可以給你送過去。能做到這一點的還是聰明的小水果攤販。
很多傳統行業,比如說理發店、餃子店或者物流等等,下一步會出來非常多的年輕人。90后已經25歲了,其實這些年輕人對互聯網是不需要什么思維或者什么概念的,他的思維就是互聯網思維,他認為互聯網就是自然的東西。當他去做一個新業務,比如說開一個服裝店或者水果店或者做一個小外貿公司,甚至做一個會計的代記帳公司,天然的都會把微信、微博等都用在上頭,不存在說用一個互聯網思維怎么樣或者傳統行業轉型怎么樣,對于他來說就不是傳統思維,哪怕我開的是水果店的,也是開的是互聯網水果店。所以,我才真正理解大眾創業到底是什么意思,因為大眾創業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創一個公司上創業板或者納斯達克,這是不可能的,這不符合經濟規律,但是中國經濟不是靠幾個上市公司撐起來的,而是靠無數的中小公司撐起來的。
三年前我在中關村做一個美發師點評網,公司最后倒閉了,我還虧了一百萬。我做那個公司的時候,我找中關村所有的理發店去談,中關村步行街有一個小房子叫MG造型,他們的位置很糟糕,在一個樓的頂上,它們的顧客98%是來自于互聯網,微博占一大半,微信占一小半。現在他們已經開了9家店。我親眼看著這樣一個最傳統的行業,他們用三年的時間,他們堅守著,他們的顧客98%來自于網絡,他們成為中關村理發點生意最好的理發店。所謂萬眾創業,這可能就是萬眾創業。
創業和互聯網思維將刺激中國經濟的末梢
再往后看三年,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各種創業的都是這些年輕人,他開一個水果攤或者理發店就打敗了比他們年齡大十幾歲的人開的水果攤或者理發店,這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因為它促進到了經濟的小細胞,小到水果店、理發店,大到開個知識產權代理公司等等。這種創業的風潮和互聯網思維的風潮兩個結合起來會觸碰到中國經濟的末梢,那可能兩三年后,中國的經濟效率、經濟活力都不一樣了。這是我最近一段時間才感悟到的,之前我不是這么想的,之前我想中關村互聯網的人最厲害,傳統老板不行,其實不是這樣的。
但是再回過頭來看,縱然有互聯網的思維、互聯網的工具,你可以用互聯網思維開個水果攤或者理發店,但是商業還是商業,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而已。純互聯網的公司已經是過去式了,今天要做一個騰訊是不可能的,下一步互聯網會和傳統結合。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就像今天所有的大公司IT部門都要用電腦一樣。商業還是商業,創業還是創業,每一個人創業,哪怕是在五年前或者十年前,他們做商業的邏輯對于五年后、十年后做商業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許單單創業方法論:節奏感很重要
在我們做3W或者拉勾網這四五年,我自己總結了一個方法論,我覺得創業要講節奏。在最開始,我剛做3W時是沒有概念的,覺得要做一個咖啡館,那我就想需要找場地,需要去談房租,需要招人,就是這樣來做的。每一步遇到困難都會覺得怎么會這樣,解決一個困難又出來另一個困難。你會發現,每天都在應對以前沒有想到的東西。那時候做創業就是一團糟,往前沖,腦子里是沒有什么概念的。這五年過來,慢慢的就會有一個框架。我自己理解,創業大概有五個步驟:
第一,瞎子走路——不斷摸索探方向。3W最開始是做什么的呢?——只是為了一個有投影儀、話筒、音響、桌子可以移動、可以舉辦沙龍的咖啡館。當3W咖啡遇到困境做不動的時候,我們才想到可以做其他事情。3W咖啡雖小,但是他是一個典型的創業公司的歷程,是一個不斷摸索方向的過程。
第二,傻子打架——只攻不守打的快。在創業過程中,尤其在B輪之前都不應該打對手。要全心關注你的用戶和市場份額,不斷完善產品,只求一件事情,自己跑得快。因為你自己還如此之小,這個市場今天并不屬于你,說不定你在阻擊對手的時候,第三方就出來了。
第三,孕婦難產——痛苦做抉擇。每一個成功在他的最初都做了勇敢的決定。拉勾網面世之前,有很多言論說,凡是沒有移動互聯網的公司必然死掉,但是拉勾網在創立之初堅定只做PC端,不做app,這是我們的選擇。考驗一個創業公司CEO的能力,90%就考慮在他是否“舍得下手做減法”。
第四,驢友口渴——求快不求多。要大額融資,是創業者天然的心理,很多創業者都在這個地方被卡住了。創業者不知道,你融資金額大,同樣投資者也會有很多的條款限制你,你會花很多的精力說服他。只求快,不求大,這是融資的核心邏輯。
第五,張三豐打拳——太極平衡。天使輪或者A輪以上的公司,CEO每天面臨的事情就是權衡、資源分配。小公司是取舍,只能干這個,不能干那個;稍大一些公司很多事情都要做,平衡就變成了公司進一步發展的核心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