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不能預測未來的趨勢
我是個科幻迷,所以我先從一個科幻小說講起,有一個很有名的科幻作家,叫阿西莫夫,寫過一套小說《銀河帝國》,不知道大家讀過沒有。《銀河帝國》里面講了一個天才的數學家,謝頓,他發明了一個新的理論,他把這個理論叫做心理時學,這個就是用大數據。當時銀河帝國已經有2500萬個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人口已經非常多了,不只是幾十億人了,那個量級比我們地球上的人口要大多了。那么謝頓說因為我的數據非常多,信息非常多,所以我可以用這些信息來做一個預測,他講到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預測每個人的行為,但是當你的數據足夠多的時候,能夠預測歷史的變化。書里面比較有意思的就是,他預測銀河帝國馬上就要分崩離析了,所以他搞了一個計劃,到帝國的邊緣搞一些基地、基地組織。據說本拉登就是看了這本書,然后把自己的恐怖組織叫做基地組織的。
后來呢,這個基地組織就經常會出現一些危機,每次出現危機,他們就會把原來謝頓早就已經錄好的錄像調出來。然后謝頓就現身跟大家說,你看我早就已經預測出來了,你們可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危機,我告訴你們怎么去做,因為我有90%的概率預測你們大概要出這樣的事情。
所以從這個小說,我們大概能夠說阿西莫夫就是大數據之父,他預言了大數據,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阿西莫夫錯了。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能夠預測的恰恰是每個人的行為,我們不能夠預測的恰恰是歷史,就是未來的趨勢,我們是不能夠預測的。
我先講為什么我們能夠預測每個人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行為跟別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是當你的數據量足夠大了之后,你會發現其實你的生活跟別人的生活是非常一樣的。我們很多行為是可以被預測出來的。
比如說有一個例子,說在美國有一個連鎖的超市TARGET,有一個專門銷售嬰兒、孕婦用品的部門,然后他們會向消費者發送銷售產品的廣告,塞到你的郵箱里面。突然有一天一個爸爸就找到了TARGET的銷售部,說要告他,因為TARGET專門負責銷售嬰兒、孕婦用品的部門,老把一些廣告寄給他還在上中學的女兒。所以這個女孩的爸爸說這是怎么一回事,我女兒還在上中學,你給她寄奶粉、尿布的廣告,什么意思啊,我要告你,你侵害了我女兒的聲譽,侵害了我女兒的榮譽。
然后TARGET的銷售經理趕緊賠不是,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搞錯了。然后過了兩個月,這個父親又回來了,說對不起,我搞錯了,因為我女兒剛跟我坦白了,她懷孕了。其實我們看這個TARGET并不知道這個女孩是誰,對這個女孩并不了解,但是他為什么能預測出來這個女孩懷孕了呢,因為他們掌握了很多關于銷售的信息,所以他們可以推斷出來。如果一個女士懷孕以后她的消費行為會改變,她的口味會改變,買洗發水的時候會偏好味道比較淡的,他有這個女孩的銷售記錄,預測她可能懷孕了。
麻省理工學院有一個實驗室就專門研究大數據,以及大數據情況下人的行為。他們給很多人,包括大學生、市民,發智能手機,免費地發,但是條件就是你的智能手機上的信息必須給我,然后他們用這些數據,這些貨真價實的海量數據去監測每個人的行為。最后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每天的生活大部分就是從家里到單位,從單位到家里,你可能會說我上班沒有辦法,但是到周末的時候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實大部分人周末的生活也不是豐富多彩,我們會固定到一兩家感興趣的餐廳,比較熟悉的餐廳去吃飯。
我們會固定地到一些比較常去的商店買東西,比較固定地見幾個好朋友,比較固定得去一個電影院看電影,所以你的生活其實很容易被預測出來。比如說現在有一些做大數據的人甚至講,如果拿到新的信用卡記錄,你的消費記錄,他們大概有比較大的把握能夠預測出來你五年之后會不會離婚。
聽起來是很神奇的,其實這是一個大數的原則,我們大部分人跟別人一樣,真正的天才很少,真正的白癡也很少,有錢人很少,但是你說非常窮的人也很少,大部分人在中間,比較中庸的,所以你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大體上一樣,當數據足夠大之后,我們的很多行為是能夠被預測出來的。
當然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預測出來之后怎么辦,還有一個科幻作家叫菲利普·迪克,也寫了一個小說叫《少數派報告》,后來被斯皮爾伯格改編成電影了,電影拍得很好大家可以看看。
這個小說里面就講到,比如說如果我按照大數據,推測出你今天可能會作案,殺人的概率大概是90%。那么問題來了,我能不能在你還沒有走出家門之前逮捕你,因為我的大數據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你今天殺人的概率是90%。
比如說我如果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你大概很有可能會把車開到天安門廣場撞華表,我能不能在你的車還在北京五環的時候就把你扣下來,你說你沒有做什么事情,我可以講我們是有大數據,其實我們蠻有把握你有可能干什么樣的事情。這個時候個人的隱私、公共的數據、公共的管理,這之間的關系在以后的大數據時代我們該如何處理。
另外一個相關的小的提醒,我們很多人一說到大數據就很激動,認為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享受到各種各樣的好處,但這主要是你作為消費者來說。在大數據時代,享受到便利的同時,必須要讓步的是你的隱私權。所以你的很多數據其實都已經在公司的手里,在政策的手里頭。
大數據會把你的最后一分錢榨干
有時候在大數據時代,你可能覺得享受到了超值的服務,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這個時代,如果你認為自己享受到了超值的服務,很可能因為你的最后一分錢已經被商家榨干了。
有一個公司之前做網上賭場,后來據說有一些別的賭場也采用這樣的技術。是什么技術呢?你賭博的時候會有一個痛苦點,你在一個賭場上賭錢損失超過多少錢之后,就會感覺到特別的痛苦,結果就是你以后再也不會去這個賭場了。所以對于賭場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在你快達到痛苦點之前讓你停下來。
有的賭場就有這樣的辦法能做到,比如說你可能在入門的時候領一張卡,但是這個卡里面就有你的信息,比如說你是一個亞洲人,30當歲,男性,大概第幾次來,相關的信息他們都有。他們根據這個信息就能夠推斷你大概的痛苦點是多少,比如說你的痛苦點是五萬美元,然后他又有監測,就大概知道你損失了多少錢。當你大概賠錢賠到四萬八九千塊的時候,你的旁邊就會出現一個年輕貌美的公關經理,然后這個公關經理會跟你說,先生玩得累了吧,你很幸運被選為我們的幸運顧客。我們這里有非常好的意大利餐,有非常好的法國餐,我們邀請你去享用免費的大餐。什么意思呢?你覺得這個服務物超所值,為什么這么體貼?實際上這個時候商家比你更聰明,在大數據時代,他會為你量身定做,為你提供這個服務。過去我們經濟學里面講商家不可能搞價格歧視,所有的商品對所有的價格都是一個價格。但現在在大數據的時代,他更了解你的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心,所以他會量身定做一套服務,單獨為你定一個價格,而這個價格一定會把你的最后一分錢全部榨干。
其實我們每個人日常的生活,大數據完全可以在相當精準的程度上進行預測。什么是不能預測的,未來的趨勢是不能預測的,歷史是不能預測的,比如說如果要問明年到底股票市場會漲還是會跌?人民幣的匯率會是多少?中國的經濟增長到底會是7%還是6%,甚至更低?會不會出現第三次世界大戰?未來是沒有辦法預測的,未來的趨勢是沒有辦法預測的。
信息增長的速度太快,真理跟不上
我再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也是一個投資家寫的——《信號與噪音》。基本的結論其實也很簡單,講的什么呢?其實在我們接受的信息里面噪音的比重是非常大的。簡單來講,信息現在的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真理增長的速度不可能像信息增長的速度一樣快。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是非常少的,也就那么多,信息增長的速度很可能遠遠超過真理增長的速度。
推論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在我們擁有的信息里頭,噪音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高。所以當你擁有的信息越多的時候,你可能不是變得更聰明,而是變得更傻。不信我們來設想,我們很多朋友喜歡投資股票,假設說現在有人開發了一款軟件,這個軟件能夠讓你對24小時內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上發生的任何一筆交易,全部都能夠清清楚楚地拿到相關信息。哇,你是不是會炒起股來有如神助?不會的,你會賠得更慘。因為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噪音,只會起到干擾作用。所以你也會聽說,一些天才股神的辦公桌上,并沒有很多的電腦顯示屏顯示股票行情。他的辦公桌上可能一個電腦顯示屏都沒有。為什么巴菲特不到華爾街炒股票,非要待在農村的小鎮里面?也是害怕過多的噪音會干擾自己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大數據為什么無法預測未來?
為什么未來是沒有辦法預測的呢?因為未來我們的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生態系統等這些所有的東西都是復雜的體系,而復雜體系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辦法預測的。因為它不是一個線性科學,而是一個非線性的非常復雜的系統。你說我就不信了,現在有大數據,有計算機,有什么是計算不出來的。這個東西還真的沒有。我可以告訴大家最簡單的復雜系統就是沙堆,你在海邊玩,你把沙灘上的沙子堆成一個沙堆,像金字塔一樣越堆越高。你有沒有想過,能不能把這個沙堆越堆越高,一直堆到月亮上去。不可能,因為當一個沙堆堆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再往上放一粒沙子,整個沙堆會像雪崩一樣倒塌。這個結果你肯定知道,但是你沒有辦法預測,你在往上放一粒沙子會倒塌還是放一千粒沙子會倒塌。就像今年的股票市場,A股達到4000點的時候,很多投資經理已經覺得心驚膽戰了。但是你說4001點的時候泡沫崩潰還是16000點的時候泡沫崩潰,你不知道,你沒有辦法預測。
還真有科學家做過沙堆實驗,把沙子一粒一粒堆起來,然后用計算機去模擬,最后的結論就是沙堆是沒有辦法預測的。你比如說原來有一百粒沙子,再往上放一粒,原來的沙子好象冥冥之中有人指揮一樣,會自動地調整位置,達到更穩定的系統。但是當你超過一個臨界點,超過一個閾值之后,整個沙堆進入了不穩定的狀態,這個時候它隨時都可能會崩塌。但是你沒有辦法預測,因為你再往上放一粒沙子,原來所有沙子之間的相互參數就全部都會變。所以從本質上來講,我們未來的復雜體系是沒有辦法預測的。
盡管這樣講,并不是說我們就要陷入一個不可知論。我只是要提醒大家,我們必須要拋棄掉原來的一些常見的思維錯誤,未來真的是不能預測的。我們要有更多的防范風險的準備,未來的世界比我們想象中的風險要多很多。
我前兩天有一次在會上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的朱寧教授,他專門研究行為金融學。他講了一個觀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講其實中國的投資者有很多最后可能會賠錢。這里面很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呢,就是大部分中國經濟的參與者,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周期,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都是高速增長,所以我們只經歷了一個上升的大周期,并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危機,我們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簫條。
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個很和平的時期,沒有經歷過戰爭,除了我們父母一輩經歷過文革,年輕的這一代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社會動蕩。用朱寧教授的話來講,我們只是經歷了半個周期,你會覺得你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但是我告訴你,你那些成功的經驗到以后很可能都不適用,因為你在下降的周期和上升的周期是不一樣的,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不是同一條路。
要防火,先放火
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風險意識。我在中信出的一本書《先放一把火》,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原來在國家公園,像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經常出現森林火災,后來公園開始加強管理,只要有小的火災一定都撲滅,覺得這樣就可以防范潛在的風險。零容忍,我們現在也經常聽到這個詞兒。但是結果呢,火災越撲越多,火勢越來越大,1988年6月份一次森林火災一直燒到秋天,直到第一場雪,下雪才把火災撲滅。
最后大家發現,為什么火災越撲越多,正是因為你的零容忍政策,哪怕一個小的火災都撲滅了,最后森林老化的速度變得更快,森林里有很多枯枝敗葉都是易燃物質。所以等到有一天真正著火的時候,火勢馬上就會蔓延開來。大家能猜測到,防范火災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其實就是如果這個火勢能夠控制住,就讓它燒。甚至有時候你要主動地創造一點風險,所以現在黃石公園的管理人員有時候會主動地燒出一些隔離帶,真正著火的時候這個火勢不至于出現蔓延面積非常大的嚴重火災。
結論就是為了防范系統性的危機,為了防范大的風險,我們必須要忍受小的風險,這個原理在自然中,在我們的經濟系統中有大量的經驗。比如說地震,為什么會出現地震呢,因為在斷層線里面積累了很多的能量,這個能量釋放不出來。所以有一個比較另類的想法,有的地質學家建議用原子彈,用核武器去轟炸斷層線。聽起來好象匪疑所思,但是地震的破壞力往往不止一顆兩顆原子彈的威力,相當于好多顆原子彈帶來的損失。
他的這個思路我們姑且不討論可行性,但是這也是說明,為了避免系統性的風險,你必須要承受一些小的風險。你比如說我們經常講的金融危機,我們總在說防范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是沒有辦法防范的,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一定是百分之百。就像是人一生中不能防范生病,一生中生病的概率是百分之百,肯定要生病的。怎么辦?最好的辦法不是讓自己一個病也不生,小病也不生,感冒也不生。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把我們的免疫能力提高。所以我們防范金融危機最好的辦法,比如說在現在的情況下,也是你要有一些釋放出來的小的風險。如果你一點小的風險都沒有,那可以設想最后一旦出問題,一定是一個系統性的金融危機。比如說現在,P2P有很多跑路的跑路,破產的破產;還有更多的泛亞的投資者微信上,我們看到正在打宋鴻兵;我們看到地方的貸款也很高,很多地方的債務問題很嚴重……所有的問題都有,怎么辦?如果所有的風險都不讓它爆發,所有的風險還沒有出現,我們就把它完全制止住,那么最后的結果呢?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不生病,你只要有病,還沒有等到發作就遏制住,最后很可能得了一場小小的感冒就死掉了,因為你沒有免疫能力。
人為什么會發燒,其實發燒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起作用,發燒的身體溫度會升高,借此殺死病菌。我們為什么會打免疫針呢?免疫針打的實際上就是一些病毒,這些病毒是經過改造的,是沒有辦法繁殖的。實際上,這也是我們有意制造的一些小風險。當你的疫苗打下去之后,身體的免疫系統出現反應,實際上是鍛煉你的免疫能力。
我在這本書里面還在幾篇文章里面講到,我們如何能夠防范風險,避免大的失敗。比如說我們都在講互聯網時代要互聯互通,但是其實有時候去耦合也是很重要的。互聯互通有互聯互通的方便,但是一旦出現風險有可能是系統性的風險。所以考慮到互聯互通的便利的同時,需不需要有時候有一個備份,而且這個備份一定是在出現系統性危機的時候還能夠從零開始。我覺得這里面哲學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大家慢慢去體會。你必須要考慮到,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還能不能東山再起。
創新沒那么神秘,混搭也是創新
還有,避免風險不是說消極等待,我們必須要積極應對,我們必須要創新。最好的創新是什么,其實是你身邊的小的創新。最好的創新就是從你最熟悉的地方開始,往外邁出去一腳,試試看,到底下一個石頭牢固不牢固,再往前或者往左右邁一步。通過摸著石頭過河,漸進式的改革逐漸地達到勝利的彼岸。如果你一開始就驚險的一躍,可能會出現大的技術革命,也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很多創新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很多創新其實就是叫混搭。就跟我們穿衣服講的混搭一樣,所謂的混搭就是不同的搭配,很多東西已經存在了,你把已經存在的東西用另外一種別人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組合一下,這個東西就是創新。
你說這個東西有什么難的,是沒有什么難的,但是大部分的創新都是這樣來的。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技術進步,如果仔細地拆開看的話,都是由一點一滴的邊際上的改良帶來的。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創新,我們必須學會尊重這種細枝末節的創新。
前兩天我看幾個經濟學家在講萬眾創新,大眾創業。他們說怎么可能有大眾創新呢,因為創新都是小眾的。我覺得這個還真是太把創新當成一回事了,創新還真沒有那么神秘,創新真的是能夠大眾來創新的,每個人實際上都是可以創新的。如果你是一個企業家,你最后能不能在沒有辦法預測未來的復雜的情況下,還能夠非常好地生存下來,其實是看你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而這個創新能力取決于你團隊中每個員工的創新能力。所以團隊的創新能力是最重要的。
這里面就有很多在管理方面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和需要借鑒的理念,是和傳統的管理理念不一樣。傳統的管理理念在和平時期、常規時期是適用的,它教你如何把流程做得更精細,把你的效率更加提高,這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在革命時期,有時候我們還真做不到這一點。所以要多向當年的游擊隊學習,多向當年這些革命黨學習,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是非常創新的團隊。
創新企業的公司文化一定和常規的企業公司文化不一樣,如果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創新企業很可能更像黑幫,這個黑幫里面更注重團隊之間的合作,更注重寫不下來的規則,有很多規則是大家之間的默契,然后更加需要帶有一點匪氣、一些霸氣。大家去體會一下,其實在草莽時期的創業企業都是這樣的風格,當然了,你不能永遠都是黑幫。永遠都是黑幫,你的企業自己不失敗,到時候政府也會讓你失敗,抓你去協助調查。但是開始的時候要容忍你的員工,讓企業里面的小團隊都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要容忍失敗。所以我跟很多企業家朋友講,我說你們這個企業能不能設立一個年度最佳失敗獎,這一年誰干得最好不重要,因為你今年干得好可能是運氣,明年不一定能干得好。但是失敗這個東西是非常好的,因為大家都可以從失敗當中學習。就像學霸都知道,你考試考一百分沒有什么重要的,因為下一次的題可能跟這次的題不一樣。但是你把答錯的題都改正,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之道。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