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熱情高漲過半企業是“新面孔”
參加川貨全國行武漢站活動前,資陽安岳盛強檸檬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凡平還愁容滿面。
去年至今,檸檬價格猶如坐上了“過山車”,從每斤三四元跌至七八角。去年,劉凡平投資400多萬元收購了400畝果園,年產達170萬斤,“今年起碼有17萬斤要爛在地里,要虧60多萬元。”
心懷忐忑,劉凡平參加了川貨全國行武漢站活動,“在武漢結識了兩家經銷商,目前正在追蹤。”
還有更多驚喜。一年前,四川都江堰青城茶葉有限公司的產品在廣東的年銷量微乎其微。企業總經理彭啟原本以為,廣東人喜歡喝發酵茶,綠茶很難走進市場,結果通過參加川貨全國行廣州站活動,他已在廣州發展了10來個經銷商。
成效吹糠見米,激發了企業參與熱情。記者梳理發現,在今年的活動中,過半企業是第一次參加,而武漢站的“新面孔”更是高達8成。
競爭更加激烈“老三樣”已不能一招鮮
麻辣調味品、川茶、川酒,是川貨的鮮明標簽。
但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繼續沿用老辦法賣這“老三樣”,已行不通了。
原因有二:一是消費者口味變得更多元;二是企業缺乏軟實力——因包裝、標識、品牌宣傳不符合市場需求,無法打開銷路。
隨川貨全國行活動南上北下,不少企業對不同城市間的“口味地圖”早已有譜。
東北人生性爽直,喜歡大包裝,產品也講究“實誠”。哈爾濱市民宋鵬現身說法:“我們就喜歡大包裝的(豆腐干),而且也喜歡切得大、切得厚的。”
而上海人口味偏清淡,喜歡精致的小包裝。對此,蜀戎坊冰糖大頭菜銷售總經理翁澤明就很有感觸。去年他通過川貨全國行活動,在上海簽下了1000萬元的合同,至今僅銷售了近600萬元,“只賣得動原味的小包裝產品。”
華北,相鄰的兩個區域,消費習慣也不同。北京,國際大都市,更喜歡品牌貨;內蒙古,卻偏愛“最炫民族風”……
省商務廳副廳長李維民表示,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過去,產品要行銷全國,須入鄉隨俗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政府退居幕后商協會成承辦活動主力軍
在省商務廳負責人看來,市場拓展“三大活動”就像企業發展孵化器——活動為企業搭建了銷售平臺,但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市場信息的反向傳導機制,引導企業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營銷方式,提升產品競爭力。
幾經與各地經銷商溝通,川茶、川酒企業開始加快布局電商市場;為尋找市場后勁和新的增長點,80后、90后的年輕人成為不少企業的主攻對象,有企業甚至重新打造了有針對性的產品和品牌,LOGO、包裝、口味都在改變。
依托市場拓展“三大活動”,我省已初步探索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協會商會參與”的市場拓展聯動長效機制——組織活動,政府退居幕后,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中介機構成為承辦活動的主力軍。
省商務廳統計,去年以來,全省共有40余家商協會參與了“萬企出國門”活動的組織工作,還有17家商協會是今年新加入的。其中,惠民購物全川行動、川貨全國行活動全部由商協會組織。截至目前,已有近50家商協會,報名參與了明年活動的招投標。
在市場化分工之下,中介機構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四川供貨商商會副秘書長張強說,他今年所供職的機構接了將近40場展會,平均一個月三場,業務量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這40場展會中,川貨全國行的活動僅有幾個,余下的均為商會延展區域市場和細分領域的結果。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