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農業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南省農業委員會、長沙市人民政府、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承辦的2015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在長沙紅星國際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作為本次農博會的重頭戲——2015中國中部(湖南)“互聯網+”大智慧農業峰會閃亮登場,可謂大腕云集,亮點紛呈。
一畝田副總裁高海燕在大會上發表了主題為《互聯網+農業市場的三大著力點》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及,一畝田四年來在田間地頭的電商實踐形成的一個基本認知,就是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入農村的第一步應該是推動農村經濟的組織化,催生農業新興經濟組織,而非首推扁平化。
高海燕認為,中國農業生產分散、市場分散、環節分散。在這種情況下,以絕大多數農產品貨值低的特征作為前提,如果要形成跨區域交易,必須要形成能覆蓋包括物流在內的流通成本的業務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講,集中是農產品交易必要的前提。讓“責任田到戶”體制下的小微農業生產者通過自行上網的方式賣掉農產品在短期內很難普遍實現。不管是傳統模式的交易,還是互聯網化的交易模式,農產品從生產端的集中,是繞不開的環節。
高海燕還談到,小微農業生產者因為互聯網意識和能力弱、服務連接的能力弱,同時又具有成本上的超敏感性,所以短期內缺乏普遍成為電商用戶中賣家的可能性。而在農村,他們發現另外一個可以“塑造”的群體,就是農民經紀人和具有經紀人業務特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們在撮合買賣、識別貨品、連接服務、信用意識等方面都具有成熟的能力,同時他們基本都是智能手機用戶,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敏感性和接受性都很強。
高海燕舉例說,在一畝田開展的農村培訓中,對象為普通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往往100人能有3-5人左右轉化成下載用戶。但在經紀人和合作社中,10個就能有9個成為下載用戶、5個能轉化成注冊用戶。高海燕說,農產品電商在供應端很難扁平到“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產品交易對“經紀人角色”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
因此,高海燕最后認為,在農產品流通領域推動電子商務化,第一波應該是如何培育、連接電商化的“交易代辦人”或者是電商化的“經紀組織”,讓他們成為供應端的“中心”。或許他們還會成為用市場方式推動農業生產組織、農村經濟組織的推動力量、創新力量。聚焦新農業未來,助力品牌發展,本次農業峰會是“互聯網+”時代農博會一次跨越性的突破和創新,也是一場中國互聯網和農業界大腕級領袖人物的思想峰會,其巨大影響力效應將對中國的“互聯網+農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