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踏上被稱為“創新的國度”的以色列土地,我們看到的創新其實非常少。以色列的大巴司機跟我們的有什么不同?耶路撒冷老城收門票的工作人員跟我們的有什么不一樣?事實上,那里的多數東西沒什么新的,多數技術也沒什么不同,《創新的國度》這本書的題目存在著過度夸大的問題。一個國度里多數事情并沒有什么創新,跟全世界其他地方差不多,如果拿以色列人均GDP35000美元的標準來看,它甚至比人均GDP30000美元以上的國家還更樸素一點。
這就帶來一個觀察背后的思考:創新是非常少數人的活動。即使幾百萬人口的創新國家,800萬人口擁有3.8萬名科學家,從事創新活動人的也只是極小一部分,但是科學家的密度和濃度很高。創新為什么難呢?和大街上多數人聊起創新,人家不見得會響應你,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賣燒餅的、端盤子的、看門的、開車的,創什么新?當然是流行什么做什么,習慣什么做什么。所以要理解一點: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是遠離創新的,這就是創新的困難所在,創新者一呼沒人響應,你聽多了就會被按住。
在什么條件下,創新的想法才能強壯起來?我認為要把創新力量湊到一起去,否則沒有濃度是不行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以色列1948年不建國,會有今天的影響力嗎?大家可以說猶太人有影響力,但永遠不會說以色列有影響力。把厲害的人湊到一起,這個關鍵詞就是濃度,我們多少企業真正注意和誰來往呢?到美國這么大一個國家去,說到創新,主要指的也就是硅谷,但如果從別的方面看,美國的理發師跟世界其他國家的理發師也并沒有太大的不同——美國多數地方也沒有什么創新,只是享受了創新外溢的結果,真正的創新永遠只湊在一個很小的地方。
這對我們有什么指導意義呢?企業做決策時有很多選擇,進軍什么樣的產業,做什么產品,到哪里融資,可有沒有想過要把企業放在哪兒?一定要放到有呼有應的地方去,改革開放30多年,只有深圳、中關村等幾個地方有模有樣,就是因為那里的響應度高一點,“怪怪”的人多一點。
人什么時候干事越來越有勁?有同伴的時候。什么叫同伴?第一,愿意聽你說;第二,有可能聽得懂;第三,聽懂了會欣賞你。有時候一個人講話就是講給幾個人聽的,得有人欣賞。聽完別人的講話后鼓掌,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響應。如果千年以來世界上大多數人都過著一樣的日子,只有一個人去說創新,那就會被看成一個怪物,就被扼殺住了。
所以,創新最重要的是濃度,就是同樣想法的人,有多高的相互激發的頻率,這非常重要。濃度超過臨界值,才能進行很多化學反應,否則就會孤掌難鳴。所以企業一定要把自己放對位置,如果想走創新的路,就要湊到有其他創新的人的地方去,這在我看來比什么都重要。我不認為二戰時猶太人表現得好,因為面對暴力時無法抵抗、無法有效地組織軍團,就是因為濃度不夠。再好的教育、再強有力的東西,如果濃度不夠也不行,所以猶太人之所以要復國,就是在增加濃度。
總結一下,我不相信所謂的國家創新,所謂創新國家就是那么幾塊地方,比如硅谷,比如以色列。很多中國企業家沒有足夠重視位置這一決策變量,其實位置比產品重要、比產業重要。我們生在哪個地方,不一定要在哪個地方干事業,中國文化對離開家鄉的評價很低,認為背井離鄉、客死他鄉最悲慘,其實現代化就是“客死他鄉”,下決心別死在你出生的地方,到更好的地方發展,因為那個地方的濃度夠高。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