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改革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乘法”
想開公司,但是注冊資本湊不齊;點子成熟迫不及待要成立公司,可是三證辦下來短則半月,長則一個多月;想舉家來蓉,又怕子女上學沒保障;想爭取政策支持,但要消耗大量精力時間準備各種材料;公司剛起步,收入還不怎樣,可是稅費已成為負擔…… 這些創業者的隱形門檻,在成都,正在加速消融。
2015年3月6日上午,成都“80后”小伙夏拓從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營業執照,這是四川省誕生的首個“一元注冊”公司。3月1日,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全面落實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每日接到的公司核名申請數量比原來增加2-3倍。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施后,實收資本注冊登記手續得到簡化,申請人省去了到銀行開驗資證明、把貨幣資金存入銀行專用賬戶、從會計事務所獲得驗資報告等步驟,注冊資本也從以前的最低3萬元,降低到了1元錢。
9月1日上午10點,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政務中心工作人員將西部首張“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營業執照送到了某旅游公司馮先生手上。從這一天開始,企業申請人只需向工商部門申請辦理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無需向質監部門申請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也無需向稅務部門申請辦理稅務登記證,原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和組織機構代碼證合為一張營業執照,同時,原來三證上相應的注冊號、稅務登記號和組織機構代碼也變為了一個18位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這個信用代碼,將是公司唯一的“身份證號”。
“過去,我們公司涉及的工商登記事務,都得到區上的工商窗口辦理。現在可以在市場監督管理所辦理,確實方便得多,節省時間。”11月18日,成都錦熙園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廷杰來到了九里堤市場監督管理所辦理新辦企業登記,僅僅兩個半小時,他就拿到了新的營業執照。
2015年,成都市推出“三證合一、 一照一碼”、“集群注冊、局所聯動”、“全程網上電子化登記”、“先照后證”、允許“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以及“簡易注銷”等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讓創新型小微企業能夠輕便成立,也能夠簡便注銷,方便第二次創業起步。1-11月,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24024戶,同比增長36%,新增注冊資本總額5860.73億元,同比增長88%,全市共核發載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66579戶,發放“先照后證”營業執照1.26萬張。
2015年,成都市科技局不斷促進簡政放權,由線下行政服務倒推出來的“政務逆向O2O”服務平臺——“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極大減少了創業者們的時間成本。作為一款“互聯網+孵化”的“雙創”服務云平臺,“科創通”集合政策攻略、業務辦理、科技服務產品、科技服務機構、創新孵化載體等要素資源,面向創業團隊、創業企業、創業服務機構、創新創業載體四類主體,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專業化服務,被業界譽為創業版的“天貓商城”。2014年5月正式上線以來,平臺已匯聚創業服務機構479家、創業服務產品1678款、創新創業載體121家,服務輻射全市上萬家創業企業和團隊,月均點擊量達到10萬人次以上。
“‘科創通’里頭政策解讀非常全面而且都是干貨,讓申請者一眼就能看懂,就明白該做什么。”“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工作人員介紹說。12月21日上午11點過,本該是政務服務類窗口最忙碌的時候,而“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窗口前,卻只有寥寥幾人。“他們已經將所有的手續在線上完成了,最后只需要帶著打印好的材料交過來就可以。”工作人員介紹說,“只來一次,辦好一切。”
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放寬入戶政策。為了能夠更具吸引力地聚集海內外人才創新創業,成都市近年來深入實施“成都人才計劃”,除對高級人才安家、獎勵等資金補助外,對高層次人才子女就讀中小學實施特殊優惠政策,可在成都市范圍內一次性任選一所中小學校就讀,進一步“減掉”創業者在成都創業生活的隱形門檻。
2015年,成都市積極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或具有強制壟斷性的經營服務性收費、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
一系列商事、審批、政務服務、人社、財稅制度改革減法,成都市正在全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緩創業者“痛點”,舒創業者“癢點”,解創業者“難點”,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博“雙創”“乘法效應”。
用政策環境的“加法”實施創新障礙的“除法”
在做好減法、降低門檻的同時,成都市連續出臺各類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構建多層次新型孵化載體,激勵壯大創新創業主體群體,搭好平臺,做好服務,深化“雙創”與金融相結合。
“創業也需要一種氛圍,看到別人都跟打了雞血似的,我們也不能有絲毫懈怠。而且住很近啊,這里的公寓也是福利,一間房才600每月。”成都市天府軟件園創業場靠譜科技的劉飛告訴記者。他們的團隊入駐天府軟件園已經有三個月了,正在研究一種基于會議的社交產品,“在測試階段,還沒有收入,團隊很多人都是從騰訊過來的,因為這兒辦公不花錢,每個人每月也就幾百塊的開支。”劉飛說,“我們都是一群搞技術的,從建立公司,到入駐辦公,再到研發階段,感覺到非常便利,我們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跑腿,而且還有各種服務,比如菁蓉訓練營,讓我們免費參加,學習路演技巧,認識同行,認識大牛,交流經驗。”
為更好的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住房、社保、醫療、子女就學、家屬安置等全方位服務,成都市專門出臺“創業天府”人才住房保障計劃,對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員工,提供最高可達6年的公共租房,或者給予相應的現金補貼。
為了激活高校的科創資源,成都市還探索了“學業+創業”雙導師培養模式,鼓勵在蓉大學建設“創業型大學”,鼓勵和引導青年學生創新創業。不論是“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還是郫縣“菁蓉鎮”,各種孵化器都對大學生張開雙臂,據了解,“菁蓉鎮”不僅為創業者提供免費一年的辦公場所,同時還提供一年免費住宿。
朱曉章是四川中電昆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也是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名教師。瞄準精確定位細分領域,自主研發推出“鷹眼”精確定位安全系統產品,一經推出,獲得投資者熱捧。2014年,成都出臺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蓉十條”(《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在蓉協同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探索建立“企業提需求、高校出編制、政府給支持”的創新創業人才引進模式,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在編在崗科技人員兼職從事創新創業活動,不斷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打開桎梏。
“海漂”、“北漂”紛紛到成都,變“蓉漂”。
今年32歲的張洋是成都頤泰合同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也是創始人之一。來蓉創業之前,他曾先后畢業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電子電氣工程榮譽學士學位和自動控制系統工程理學碩士學位。
“成都的創業環境非常好,有政策、有人才、生活成本低,適合新興產業的研發。”2012年,公司成為經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財政部審核備案的專業節能服務公司,具有能源審計服務資格,先后與12家大型集團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包括華誼兄弟、棕櫚泉、華潤置地等。“公司目前團隊近百人,其中30%來自海外名校。
“在成都創業是一種享受”。三十歲的“蓉漂”李雪華說,“在北京呆了很多年,始終覺得融不進北京,就覺得成都是我的家。”在成都創業,加了班,累了可以出去吃一頓,可以和員工一起嗨一天,“這個城市可以奮斗,也懂得生活。”李雪華說。
“同樣是200萬的初始融資,在北上廣可能只夠支撐2個月,但在成都,可以撐一年。”成都“雙創”小鎮“菁蓉鎮”負責人介紹到,“這多出來的10個月,可能就是決定一個新興企業的生死分水嶺。”
說到創業,最怕的還是沒有錢。
“創業初期很艱難”,新西軟科技有限公司的蔣先勇坦言,“我們有想法有技術,但是沒有資金,很多事情都沒法變成現實。”所幸,成都專門制定了扶持創業企業的小額貸款政策,此外,成都還設立了 “科技創業天使投資引導資金”,“互聯網青年資金”等,全部投在優秀的創業項目中。
“沒有擔保的企業,可把項目送到創業園評估,由創業園出面進行擔保。”成都市人社局城鄉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處處長李劍鋒說,“高校畢業生的創業項目,最高可貸款10萬元。”蔣先勇正是因為這樣尋找到了融資渠道,新西軟科技有限公司也得以度過“寒冬”。
2015年,成都市改財政資金傳統“撥”的方式為“投、貸、貼”方式,初步構建起“創業投資+債權融資+上市融資”的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2015年上半年,市級財政出資3.8個億,通過“投貸貼”方式引導企業投入80億元,開展了800余項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還建立“創業貸”,對在校大學生和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創辦符合要求的實體和孵化創業項目的提供額度最高為50萬元的信用貸款。
用改革的加法,實現創新障礙除法。成都市還出臺了《成都市科技企業創新券實施管理暫行辦法》,面向全市的創業企業發放最高10萬元的“創新券”,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對企業、中介機構進行雙向服務資源共享補貼,鼓勵企業購買創新創業服務產品,促進創業企業和服務機構“精準對接”,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印發了《成都市關于加快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若干政策措施》,給予高額經費補貼,用于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及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等;建立完善知識產權創造激勵、轉化運用、維權保護等制度機制,積極爭取設立知識產權交易所和知識產權法院。今年1-11月,全市專利申請67954件,發明專利申請28268件;專利授權量39399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9041件,均位列中西部城市首位。
每一個“雙創”故事都孕育著發展的新能量
深夜十一點的成都市天府軟件園創業場,仍然一片燈火通明,時不時傳來歡呼抑或爭論聲。每一個單獨的小屋子里,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業團隊,少則三四人,多也不過十個人。
不遠處小坡上,幾棟整齊的公寓,倒顯得特別安靜。
在成都,每一個“雙創”故事,都孕育著發展的新能量。
這里走出了全球用戶數突破2.5億的拍照軟件Camera360;
這里成長了國內第一大運動APP——咕咚運動;
這里孕育了貨車幫、醫聯、麥子學院等眾多國內外領先的手機應用;
這里孵化了銀河帝國、斯巴達戰爭、斗斗堂、呆兵萌將、大鬧天宮HD等月流水過千萬的手機游戲產品……
2015年年初,成都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并將其作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雙創”的總抓手,配套出臺了成都“創業天府”十年行動計劃,創辦了“菁蓉匯”系列品牌活動。
“創業天府·菁蓉匯”搭建起創業團隊、創業企業與投資人、創業導師對接的平臺,實現“知本”與“資本”的高效對接。“菁蓉匯”品牌活動涵蓋1個主體活動和創享會、訓練營及菁蓉杯創業大賽等3個系列活動,市領導與高校校長一起為年輕的創業團隊親自站臺,創業者、投資人、企業家現場對話。2015年,“菁蓉匯”共舉辦主體活動15場、系列活動70余場,并走進了硅谷和中關村,300余家創投機構、6000余家企業及團隊、30多萬人(次)大學生及創業者參與。
“菁蓉匯讓我們很快、更多地被市場和創投機構看到,這樣的關注,是前所未有的。”“鐵皮人”聯合創始人文明軍正準備帶著團隊研發的“神奇叫叫”兒童智能玩具,赴美參加“創業天府·菁蓉創享會”。“第一次參加菁蓉匯活動,是讓創業圈子知道了‘鐵皮人’,第二次參加菁蓉創享會,是讓我們走出國門,前往美國,讓我們有了平臺,更多地與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地對接。”文明軍告訴記者,他們將從成都出發,“出訪”美國波士頓,在異國他鄉的菁蓉匯平臺叫響“蓉漂”創業聲音。
成都是西南地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市擁有53所高等院校,30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7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9個,7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這是一座暗藏的“金礦”,利用好,挖掘好,必將對創新驅動產生重大影響。為此,成都市實施了以高校為中心建立創新創業經濟圈的“一校一帶”計劃:圍繞四川大學開設了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圍繞西南交通大學打造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環交大智慧城”區域創新中心,圍繞電子科技大學形成了電子信息與互聯網前沿的創新經濟圈……
根據中國科協最近發布的評估報告,成都創新創業工作名列全國前茅。
2015年8月,《財富》雜志將成都列入“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
2015年7月,阿里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報告,提出“中國硅谷”將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和成都六大創新創業城市。
2015年5月,清科集團發布報告,稱國內創新創業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漢、成都“3+2”格局。
2015年1-11月,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24024戶,同比增長36%,新增注冊資本總額5860.73億元,同比增長88%;新增創業板上市企業8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38家;高新技術企業1758家;全市專利申請量67954件,同比增長21.62%;發明專利申請量28268件、同比增長36.12%,全國排位第3;專利授權量39399件,同比增長33.95%;發明專利授權量29041件,同比增長27.32%,全國排位第4位。。11月成都舉辦全國首個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30多個國家、150余家投資機構參與并形成《全球創新創業成都共識》。
成都正在探索“雙創”的“成都模式”,全社會創新創業效益已經逐步顯現。成都不再僅僅是個因為美食和悠閑以及小資讓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它那勢如破竹的“雙創范兒”,正在令它成為“創業之城,圓夢之都”的“中國硅谷”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