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熱潮蓬勃興起之時,創業家集團董事長牛文文昨日(11月9日)卻喊出“資本已經進入寒冬”。
其實,7年前,牛文文也是一名創業者,如今,他已被黑馬圈的創業者視為“創業教父”。一邊是如雨后春筍般的創業者、一邊是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中的熟悉名字,面對這樣的創業現狀,牛文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寒冬”中想要繼續活下去,創業者們首先得學會賺錢。與此同時,由政府提倡和支持的創業服務產業越來越繁榮,也將服務更多的創業者對接創投機構,最終形成小而美、百花齊放式的創業。
“創業者是冬天的孩子”
11月9日,在2015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暨第十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科技合作洽談會上,牛文文給出一個數據:目前在中國,每年開始創業的有300萬人,這已經與歐洲某些小國家的人口體量相當。
在牛文文看來,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將不再只是一個出口制造商品的大國,也將成為出口創意的大國,“跟全世界通過創新聯系起來”。
可是,在這樣一波“規模最大的創業潮”中,卻出現了一張倒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名單,看著媒體列出的那些熟悉的名字,很多人開始感嘆這些“資本寒冬下死去的公司”。
“這是個創業的黃金時代,但是不巧,我感覺創業趕上了資本和互聯網融資的寒冬。”牛文文如此評價目前創業面臨的整體融資環境。
今年9月初,投資領域的研究機構公布了讓人驚訝的數據:去年全年活躍的天使投資機構有52家,投了不到800個項目,平均每家機構投資15個項目;今年上半年活躍的天使投資機構是248家,投了不到1000個項目,每家只有3.7個。
在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出行、O2O生活服務等領域,都開始出現“比較寒冷的跡象”,對此牛文文表示,“正好是考驗創業者們的好時候”,7年前亦是創業者的他說,“其實,創業者都是冬天的孩子”。
牛文文稱,春天,創業大潮中,人家創業你也創業,不算什么;但是到了冬天,大家都冷得不行了,你還堅持下來,創業就算成功了。
而想要在每年300萬人的創業大軍中活下來,牛文文強調:得賺錢。“賺錢才是一個創業者的本質”,牛文文告訴記者,“融資只是創業的一個方面,最主要的還是自己要能賺錢、會賺錢,而不是一 開始就看他能不能改變世界”。
“創業服務業成都是2.0”
在所謂的“資本寒冬”里,創業者面臨著很多考驗,而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能夠以星星之火燎原開來,牛文文表示,這“有賴于與政府提倡和支持已經發展起來的、非常繁榮的創業服務產業”。
事實上,創業服務產業本身,已經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出現。會上,牛文文介紹,很早之前,科技部就在推動創新機構做創業服務,隨之,在“創業園區”和“VC和天使投資機構”模式之外,誕生了很多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牛文文對此評價稱,“這樣的機構極大地幫助創業者提高創業成功率。”
談到目前創業服務產業現狀時,牛文文稱,北京有中國創新創業標志性的“中關村創業大街”,聚集了很多有名的創業服務機構、創新型的孵化器。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牛文文表示,像“創業大街”這樣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是1.0的時代,而在他看來,打造了創業品牌、創造了線上服務平臺的成都更有2.0的意思,“不再依賴線下的創業大街,而是以開放、包容的生態,把創業大街搬到網上去”。
今年初,成都啟動實施了《“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15~2025)》,十年的規劃明確了匯集創業力量、建設創業載體、強化科技金融、聚集創新要素、塑造創業品牌等五個方面任務。包括“菁蓉匯”“科創通”以及各項支持政策,成為行動計劃的重要抓手。
在成都的幾項創業服務模式中,“菁蓉匯”“科創通”是牛文文點贊的重點。他告訴記者,“‘菁蓉匯’是個很開放的品牌,它把所有在成都做創業服務孵化的機構吸引進來,然后政府提供和創客的對接平臺”。
“成都還有全國獨一無二的科創通。”對這個線上創業服務品牌,牛文文表示,“通過一個互聯網的方式,將創業這件事在線上線下打通。”
創業家集團董事長牛文文:
像“創業大街”這樣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是1.0的時代,打造了創業品牌、創造了線上服務平臺的成都更有2.0的意思,以開放、包容的生態,把創業大街搬到網上去。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