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投資項目單位統一代碼、異常信用記錄和“黑名單”三大制度
●出現3次以上一般異常信用記錄或1次重大異常信用記錄且未按規定整改的,將被納入“黑名單”
●將在招標投標、政府采購、投資補助、貸款融資等方面受到聯合懲戒
“投資項目單位出現3次以上一般異常信用記錄,或1次重大異常信用記錄且未按規定整改的,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要將項目單位納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布。”日前,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四川省創新投資管理方式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工作方案》,明確我省將建立投資項目單位統一代碼制度、異常信用記錄制度和“黑名單”制度三大制度。
近年來,我省已大幅度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權限,企業、基層的投資自主權得到進一步強化,而《方案》出臺的目的,在于解決“監管弱”的問題。
根據《方案》,投資項目注冊后,即時生成作為該項目整個建設周期身份標識的唯一項目代碼,相當于項目的“身份證”,并與社會信用體系對接,作為后續監管的基礎條款;違反法律法規擅自開工建設的、不按照經批準的內容組織實施的、未通過竣工驗收擅自投入生產運營的,以及其他違法違規行為,將被視為信用異常;項目單位出現3次以上一般異常信用記錄,或1次重大異常信用記錄且未按規定整改的,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要將項目單位納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布;對有多次異常信用記錄或被納入“黑名單”的單位,將在招標投標、政府采購、項目準入、投資補助、貸款融資、資質審核等方面受到聯合懲戒,一處失信,處處受制。
到2015年底,我省將建成全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同時,將相應調整用地預審、規劃選址、環評審批、節能審查、水土保持、壓覆礦產資源批復等相關事項的審批權限,盡快實現同步下放。還將加強對基層監管部門的指導和規范,以解決審批權限下放后,基層部門“接不住”、“管不好”的問題。
延伸閱讀
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現監管
——解讀《四川省創新投資管理方式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工作方案》
實現“三步走”,解決“監管弱”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出臺《方案》是一個整體的制度安排。近兩年,我省通過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大幅度取消和下放了審批權限,目前,需報省級及以上核準的事項比去年初減少60%以上,“審批多”、“審批難”的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緩解。
在此基礎上,《方案》的出臺,屬于整體制度安排中的第三步——解決“監管弱”的問題。主要針對兩方面。一是大量的審批權限取消和下放后,“一放就亂”的現象有所抬頭;另一方面,基層政府面對從天而降的審批權限,存在“接不住”“管不好”的現象。
建立對投資項目加強監管的制度,會不會變成變相審批?該負責人表示,加強監管目的是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建立協同監管機制,是要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技術在平臺上實現監管。
對于企業的監管,更是寓監管于服務。企業向政府報送了信息,政府就有義務向企業提供服務,包括有關的審批快捷通道、優惠政策給予等。
建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
《方案》的一大亮點是,到2015年底將建成全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依托平臺建立健全監管聯動機制和約束懲戒機制,實現“制度+技術”的有效監管,促進市場秩序更加規范、市場活力充分釋放。
該平臺是依托全省電子政務外網,橫向聯通發展改革、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等部門,縱向貫通各級政府,構建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審批監管網絡。
之前企業辦理審批,要在多個部門、多級政府之間反復跑,項目還未必能審批成功。今后,項目單位需要辦理審批時,就先到這個平臺上注冊登記,系統接收到資料后,就會賦予一個項目代碼。
項目代碼相當于身份證號,一直跟隨項目至竣工驗收階段。項目單位可通過代碼,在平臺查詢到審批辦理流程,以及各相關部門的辦理時限、辦理要求等。隨后,各審批機關就可同時在網上開始審批核準。時間節點、辦理程序和結果,在網上都可以查詢。項目卡在哪個環節,哪個環節慢了,一目了然。
加大對基層部門的能力提升
最近幾年,各級部門的審批權限紛紛下放到縣級投資主管部門,但縣級部門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水平,人手也不夠,根本顧不過來。《方案》提出,要強化對基層監管部門的指導和規范。各市(州)、縣(市、區)要根據本地實際,整合監管力量,建立與監管任務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加強經費保障,提高監管水平和能力。我省將通過匯編政策文件、開展專題培訓等形式,加強對市(州)、縣(市、區)的業務指導與培訓。
為了解決審批權限下放不同步,項目審批“上下跑”的問題,《方案》明確,將進一步簡化手續、優化程序,提高核準效率和服務水平。(記者 梁現瑞)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