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半,沒有一件事比創業更熱,熱烈的創業氛圍正在全國蔓延。雙創正在成為讓中國經濟升級換代的驅動力量,這個時代的主角是勇于實現夢想的年輕人。那么,創業究竟會面臨哪些問題?該如何應對呢?8月20日,聯想控股董事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作客新華網,暢談30年余創業的心路歷程。
在最近的10年里,柳傳志在很多商業領域的實踐和探索都開創了風氣之先,他以自己的方式深刻影響了中國企業界和商業圈子,也讓他終煉成教父級的聲望。這個四十歲才下海經商的男人,帶著對商業、政治、人性深刻的理解向在場的觀眾們敞開心扉,回憶了創業路上的艱辛與收獲,剖析了聯想的成功與“彎路”,也幫助現場的創客們解疑答惑。
■照搬照抄沒有未來,也許可能還會給創業者帶來麻煩
“沒有什么人能夠隨隨便便地成功”,創業好比一次不畏艱難的遠行,創業者在當下的階段非常需要向導和燈塔。
柳傳志回憶當年剛剛創業的時光時感嘆道,作為中科院的技術人員,對于什么是企業、行業的走向、該如何經營公司等問題都感覺“黑漆漆一片”,完全依靠實踐中的摸索,“當年1984年的時候,周圍完全是兩眼一摸黑。” 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時至今日中國誕生了被稱為“84派”、“92派”和當下的“15派”三批創業者,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他們面對著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和互聯網革命等巨大變革中的不確定因素。大浪淘沙,前兩派中像聯想一樣至今還如日中天的企業已屬鳳毛麟角。
柳傳志在總結自己數十年來的商界智慧時說了兩個字:學習。他表示,聯想的方法論里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復盤。
一個公司,大到戰略制定和實施,小到具體問題的解決,無論結果是失敗或是成功,都要把自己重新擺回到項目開始之時,重新演練一遍。對,對在哪?錯,錯在哪?在經歷反復推敲和演練之后,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自然會有很大的提高。
柳傳志提醒在場的觀眾,企業的領導人在這個過程中頭腦必須清醒,要了解在時代背景下,各種不確定因素發生在什么地方,怎樣能讓企業最起碼能夠適應環境。有機會,要做時代的引領者;當不了引領者,最起碼也不要被時代的列車甩下來。
他認為,學無止境,每個人都是行者。
亮點
聯想在過去31年中快速成長,一路“領跑”。然而,在今年6月聯想控股上市圓滿收官之際,柳傳志多次在公開場合坦言,聯想集團還面臨著很嚴峻的挑戰,對聯想和自己的要求是必須放空自己,向企業學習,“凡是有新東西出現的時候,我們都要認真地去討論、學習,否定自己某些過去做的事情。”
■創業成敗無定義,“燒錢”有盡頭
對于一個剛要創業的年輕朋友,創業初期難免招架不住的,失敗很有可能,在失敗中學習磨礪再來。
柳傳志對一次失敗的定義很簡單:錢花光了,現金流斷了,這就是失敗。“我上次在網上看一個很有名的小伙子說拿到阿里巴巴多少多少錢,他特別得意覺得自己已經成功了,實際上兩年以后也許這個錢就燒完了”。
目前很多年輕人對創業的商業模式并不熟悉,雖然總是信心滿滿,但是否真的適應市場?是否做好受挫準備?
要成功,既要敢于大膽地做,又要思考,還有運氣也在里面。柳傳志以投資人的身份指出,做投資,哪怕是風險投資,對人還是看得比較重的,叫事為先人為重。
他認為,無論是如聯想這樣以控股方式運作的企業,還是融資初創的企業,企業領導人一定要對得起投資人對你的信任。在戰略上要提前謀劃,在執行上要苦下功夫。
如果自己無法盈利,主要靠“燒”投資人的錢續命,一旦投資人對你的方式失去了信心,盡頭也就到了。
亮點
聯想集團投資遵從的原則:事為先,人為重。通過弘毅投資、君聯資本、聯想之星,柳傳志和聯想控股孵化出一批批創業項目,幫扶了許多剛剛上路的創業者。這其中,許多企業完成美麗的“蛻變”,成長為行業中的“領頭羊”。
■創業為新經濟的模式提供新的活力和起點
創業創新滋生的新經濟模式能夠為實體經濟模式帶來新的活力,除了鼓勵老百姓釋放智慧,現在也能起到拉動國家實體經濟的作用。
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下海”創業熱,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新型創業產生了新的特征,而這些新特征開始為實體經濟釋放利好。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專業天使投資機構新募集的41支天使投資基金總額達8.48億美元,創下新高;披露投資案例809期,同比增超120%;投資金額總數超過7.42億美元,同比增超180%。
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以燎原之勢在各地蓬勃發展,“雙創”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柳傳志表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在國家真正開始做,對國家經濟模式的改變非常重要,“新經濟的模式的起點實際上現在就存在。”
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涌現了一大批“互聯網+”的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創新不斷顯現,創業創新的形式呈現高度的互聯網化。互聯網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新增長極和創業空間。柳傳志告訴在座的創業者,“互聯網的威力怎么說都不為過,即使最傳統的行業其實也是要把互聯網的手段最充分地利用起來。到現在為止互聯網本身所發揮的威力還遠遠不夠,因為今天互聯網這塊我們做的實際還是多半帶有服務和人文環境性的。”
互聯網方式改變原有行業的形態,如何把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的更好實現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柳傳志坦言,科技成果的創業創新的成功更要注意企業家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科學家本身。
亮點
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時至今日中國誕生了被稱為“84派”、“92派”和當下的“15派”三批創業者,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他們面對著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和互聯網革命等巨大變革中的不確定因素。柳傳志坦言他創業時有幾個說法:一是不要做改革的犧牲者,踩紅線的時候千萬不要踩中,踩中就是犧牲者了;還有就是要有理想,不要理想化,我們是有目標的,但是不能理想化地去做。“84派”創業者把這個作為指導思想。
■現場拾遺:妙語連珠
“我真的是害怕我說的很多東西只是對我自己的公司和我們成長時的那個環境有用,照搬可能真的不一定有用,而且也許可能還會給大家帶來麻煩。”
“在企業上升的時候,吃著碗里的飯的時候,就要想著怎么把飯吃好了;同時還要積極考慮到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把鍋里的飯也吃好了。”
“我信奉的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我信奉的是“拐大彎”,某些事要提前想好,但現在很多事情說明我的想法也未必對。很多事情你確實看不明白,你真的說要提前設計你還真是設計不了,到那個時候它自然就形成了渠道。”
“世界上凡是成功的企業第一把手一定是起著重要作用的,尤其是打出來的第一代企業。我最想說的是科技成果的創業創新的成功更要注意企業家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科學家本身。”
“互聯網的威力怎么說都不為過,即使最傳統的行業其實也是要把互聯網的手段最充分地利用起來。”
“這個社會實際上是科技的大拐點的時代,之后科技的變化將會使人類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真的太難講了。無論做產品還是服務的其實都是和互聯網有直接關系的。”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