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表決通過,取消已實施20年之久的75%存貸比指標,10月1日起施行。專家表示,存貸比“紅線”的取消意味著銀行“沖時點”的時代將成為歷史,是銀行業適應金融市場化的必然選擇,也為未來銀行業務創新釋放更大空間;同時,此舉也起到真正縮短融資環節、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小微企業、三農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以存定貸”不再適宜
75%這條“紅線”的取消一直被市場認為是必然之舉。
存貸比指的是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率。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確立了存貸比“紅線”,當時存貸比監管對于約束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過快擴張、防范和控制流動性風險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多元化和業務創新的多元化,這條“紅線”已經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尚福林此前表示,一方面,存貸比指標已難以全面反映商業銀行真實的流動性風險狀況;另一方面,“以存定貸”的監管不利于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支持,影響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和差異化發展,還可能影響當前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
“由于銀行掙錢的業務主要還是從貸款中來,現在取消75%這個‘紅線’,銀行可以不用為了‘沖時點’進行不合理競爭,自身的業務也可以更加符合市場規律,更加適應客戶要求,而不用忙于適應監管指標要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多次呼吁取消存貸比監管的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指出,存貸比監管條款從銀行法中刪除將“有助于銀行把創新心思用在正道上”,并起到真正縮短融資環節、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釋放中小銀行活力
面對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宏觀環境,加大銀行對實體經濟支持的“能力”和“實力”,自然有著順理成章的意義。“畢竟我國目前主要的融資機構還是商業銀行,主要的融資方式還是銀行貸款。”趙錫軍分析認為,75%“紅線”的取消將有利于釋放出小銀行、小金融機構的活力。
“雖然存貸比對所有銀行的要求都是一樣的,但每家銀行存款和貸款的來源不同,面對的實際壓力不一樣。通常情況下,大銀行由于網點多、吸收存款能力強,存貸比離75%上限就比較遠,目前工農中建幾大行一般都在70%左右;而小銀行由于吸儲能力比較弱,存貸比壓力就會比較大,往往離這條‘紅線’也更近。這個指標取消以后,小銀行的放款能力就能相應地有所提高,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也就能給予更充分的支持。”趙錫軍分析說。
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經濟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到了企穩回升、企業信貸需求增加的時候,需要商業銀行具備與之相匹配的信貸能力。“此時取消存貸比監管,也是為未來預留空間,為經濟企穩回升創造良好環境。”曾剛表示。
風險監控仍不放松
雖然“紅線”不再,但也有人擔憂,一旦不再給銀行套上“緊箍咒”,會不會弱化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金融體系風險控制能力建設有兩個方面。銀行是從事風險信貸業務的主體,也是第一責任人,因此控制銀行本身的風險當然是首要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從整個社會的穩定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等角度考慮,也要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系統性風險控制體系,這也是金融政策進一步調整的目標。而這個體系就包含了存款保險制度、存款準備金率等多項風險監測目標。”趙錫軍分析,銀行風險管理并不會放松,只是更加適應市場機制,由行政監管指標調整為監管監測的分析指標。
“現在強調的存款保險制度就是更適應市場的一種制度,而存貸比相對來說就是更多適應政府監控風險的一項制度。從存貸比的取消,到存款保險制度的落實,應該說更加適應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趙錫軍說。(宦佳)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