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億人的潛在消費需求是中國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突出優勢。“十二五”這5年中國正在悄悄地經歷著一場消費結構升級的“革命”。2015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創歷史新高。估計2015年將超過50%,比“十二五”規劃的目標高出3個百分點。由此,中國經濟增長格局正在發生兩個重大變化:一是第三產業增加值高于第二產業,到2015年6月底,已高出5.8個百分點,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的形成正在成為一個大趨勢;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到2015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0.0%,以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新格局的形成正在成為一個大趨勢。“十二五”開始的“消費革命”及其蘊藏著的巨大消費潛力,不僅成為中國“十三五”經濟增長的突出優勢,而且成為中國“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消費結構升級是“十二五”“消費革命”的內在推動力。“十二五”中國開始進入到大眾消費的新時代,大眾需求、平民消費成為這個時代的突出特點。與過去消費結構相比,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由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并且這一升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速度越來越快。中國新階段消費結構升級的時代特征,既反映了經濟增長中的一般規律,更反映了中國自身轉型升級的突出特點。
“十三五”中國正處在形成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新格局的歷史關節點。首先,“十三五”消費升級擴大的趨勢明顯。主要表現在:一是目前中國最終消費率為50%左右,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30個百分點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擔心中國會不會陷入美國的過度消費模式是缺乏根據的。二是消費理念、消費結構、消費模式趨勢性變化,即多樣化、個性化特點十分突出。例如,現在老年人的當期消費至少有1萬億元人民幣的消費需求潛力。但是,由于產品供給短缺、服務水平上不來,年實際消費大概在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三是人口結構變化、城鄉一體化進程拉動消費。四是消費個性化、多樣化推動服務型經濟加快發展。其次,“十三五”消費總量有望實現倍增:一是預計最終消費率將從2014年的51.2%提高至60%以上,居民消費率達到50%左右。當前,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之中,由1978年的48.8%降至2013年的36.2%,而政府消費則相對穩定。二是預計消費總規模有可能從2014年的30.7萬億元擴大到2020年的50萬億元左右。第三,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提升。到2020年,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將高于60%。13億人的巨大的消費市場,不僅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且將成為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推動力。
“十三五”要加快推進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一,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是否有利于現代工業的發展?工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是一個大趨勢,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化、全球化也是一個大趨勢。沒有現代服務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現代工業。發展服務業不是不要工業,而恰恰是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下通過發展以研發為重點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新興工業的發展。第二,拉動消費是否有利于擴大投資?從短期看,投資是有可能促進經濟增長的,但從中長期看,投資必須有效地轉化為消費,才能形成真正的增長動力。就是說,擴大消費,有利于推動投資轉型,有利于拉動有效投資。
以轉型改革破題服務業主導的轉型升級。“十三五”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推進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產業變革,不僅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而且是釋放巨大消費潛力的關鍵所在。首先,服務業市場全面開放是重點。服務業市場開放既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又是市場化改革的戰略重點。改革開放37年來,工業部門絕大多數領域的市場已經高度開放,但服務業領域市場開放嚴重不足,服務業難以利用國內社會資本和外資做大“蛋糕”。其次,以結構性改革破解服務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這需要加快打破結構性矛盾帶來的掣肘,加快推進財政、稅收、金融、教育等結構性改革。第三,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快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隨著全社會公共產品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以政府機構和事業機構為主的傳統公共服務體制難以為繼。以政府購買服務為重點加快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社會力量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爭取使政府采購規模占財政支出比重從2013年的11.7%提高到2020年的15%~20%,服務類占政府采購總額比重從2013年的9.4%提高到30%左右。
中國正處于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觀察中國、分析中國,不能看短期,而要“明大勢、看大局”。“十三五”中國基本實現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將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與巨大的增長潛力。這是大勢,是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