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1月10日下午先后登臺,為中國經濟增長把脈,共同探尋新動能之源。
匯率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重要切口
“現在中國宏觀政策面臨的問題是財政政策偏軟,貨幣政策偏平。”魯政委從匯率機制角度提出,匯率體系是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一切問題的重要切口。
魯政委認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都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無法自由變動有密切關系。單純從加息必要性角度來講,西方經濟體效果都不理想,現在都面臨比較大的通縮壓力。“一方面經濟在衰退,另一方面物價太高,這意味著匯率貶值是無效的。現在復蘇比較好的幾個經濟體,匯率也在亂草叢中。現在全球復蘇的格局是什么?發達經濟體美國領先復蘇。”
“中國的宏觀經濟當然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清楚什么是重點,效果就不明顯。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效果就非常明顯。我們不否認其它因素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但是恐怕在現階段匯率是最重要的。”魯政委說,“一國的匯率就像一國經濟的股票,經濟的表現就像財務報表,一直表現很好的企業,股價就會一直上漲。”
中國經濟到底有什么問題?魯政委表示,元旦過后第一個工作日,人民日報權威人士的講話,說現在問題主要是“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其實,每一個問題都可以用匯率加以聯系。“供給側改革,我們要完成去產能去庫存等五大重點任務,確保2016年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減少,企業成本上漲和工業價格下降的勢頭得到遏制。”
魯政委最近對國內企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及企業最困難的問題,企業回答,首位是“市場需求不足”。“過去小國寡民的時候,內需是適用的,氣球是不漏氣的,但是全球化時代,商品都在自由流動,這時候能否贏得市場的首要因素是產品有沒有競爭力。”魯政委說。
效率提升是未來經濟增長最大動能
盧中原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整體正處于企穩回升階段。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來源于供給面當中的效率提升,包括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他解釋說,供給側改革就是通過各種制度、技術的進步和結構的優化,去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
“從半年角度來說,中國經濟確實已經從谷底走出來了,這是有數據支撐的,去年11月制造業的指數是49.6%,12月是49.7%。可以說今年年終,中國經濟整體要企穩回暖。”
中國經濟增速放慢,首先是國家宏觀政策不再強刺激了,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規律性。“但是,一些供給鏈要素的變化,就是現在講的供給側改革,會帶來增長動能。”盧中原說,“中國需求基本面沒有變化,中國未來需求仍然是旺盛的,因此中國經濟就是放慢,也慢不到哪里去。”
“我們對中國經濟增速不要寄予太高希望,要看質量和效率是否更高,霧霾是否減少,排放是否得到了控制,我們的生活環境是否得到了改善,大家更多的要看到這些!增長速度放慢本身不說明什么。如果這些方面都有好轉,說明我們質量在提高,即使放慢,也是好事。”盧中原說,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增長質量,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來。老百姓得實惠比以前多了還是少了?就業增加了還是少了?我們說中國經濟增長現在是發生了很大變化,增長速度連續4年低于8%,但是就業每年都有所增長,這不是新的動能嗎?
“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是來源于供給面當中的效率提升,包括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個測算叫經濟增長理論中的閾值估算,結構優化在里面,體制變革也在里面。”盧中原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要解決勞動力增長、資本增長,通過各種制度、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用普通老百姓語言,就是放水養魚,加上結構優化。”
盧中原說,中國需求側增長新動力成長勢頭不錯,研究中國兩大內需一定不能說內需就是消費,需求側動力一個重要來源——服務業應繼續發揮主動力。“現在中國經濟增長,服務業超過了制造業,超過了第二產業。還有現有的全國貧困縣都要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都要攻克,這會釋放多大的潛力?”
供給側改革效果是什么?盧中原舉例說,現在企業面臨第一位難題是綜合成本上升,所以國家在簡政放權,下一步會由政府端菜變成群眾點菜,繼續簡政放權。未來改革會給企業活力注入許多新的因素。通過減輕企業負擔,降成本,讓企業在創新中能夠創造出新的需求,企業通過創新引領供給,使整個社會產品、服務、投資項目適應老百姓不斷變化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