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產品”,該怎么+?1月14日上午,在“互聯網+農產品品牌”研討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阿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瑞東侃侃而談,臺下的幾百位新型農民、農業企業負責人、經銷商奮筆記錄。當天,“第六屆CCTV魅力農產品嘉年華——蒲江之夜”活動在成都市蒲江縣舉辦,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農業部,以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的相關專業人士,為互聯網如何更好地“+”農產品,提出建議。
當天的熱詞之一,是“用戶體驗”。根據張瑞東提供的數據,2015年“雙11”,淘寶上農產品的成交額為24.56億,是2009年的2.8萬倍。淘寶分析認為,很多成功的農產品營銷案例,都具備了“良好的用戶體驗”。
張瑞東以在2015年“雙11”中取得2.66億銷售額的“三只松鼠”天貓店為例:“三只松鼠”的運營人員,在消費者下單到收到貨品的這條鏈中,找出了 23個與消費者有接觸的“點”,在每個“點”上提供貼心服務,比如贈送食品袋夾子、剝殼器等,這些人性化的小細節,大大增加了回頭客的數量,并形成口碑傳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謝揚則提出,農產品的網上營銷,要懂得“借勢”,“2013年到現在,國家都在持續鼓勵農村電商的發展,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大家要去了解這些政策,用好這些政策。”
“必須提醒的是,農產品的網上銷售與服裝類的網上銷售很不一樣。”專家指出,服裝的網銷是去掉了中間商環節,讓利給消費者,而農產品的網銷,加上物流成本、營銷成本乃至個性化需求定制成本等,相比農貿市場,反而價格可能會上漲,“那么就要搞清楚,網上銷售的農產品,到底是賣給哪些群體的?”
張瑞東建議,想走“互聯網+農產品”這條路的新型農民或企業,可以將定位放在提供個性化定制、高品質的農產品上,面向中高端的消費群體打造優質品牌,更容易形成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
而參加此次活動的著名財經評論人石述思則進一步為大家拓寬思維:“將農產品與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聯系起來,賣文化、賣生活方式,在80、90后的網購世界里,更容易成功。”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