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說過,在中國,目前最大的新聞客戶端是微信朋友圈。
6億微信用戶,除了極少數關閉朋友圈的,都心甘情愿的把各大新聞客戶端里看到的,有分享動力的資訊都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盡管張小龍并不買賬,還勸大家用完就走。但微信用戶都當了免費的搬運工,還覺得自己挺爽的,這就造就了中國最大的移動資訊閱讀平臺。
移動資訊閱讀三大特征: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全場景
移動互聯網時代全面來臨之后,資訊閱讀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純文字純圖片甚至圖文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用戶需求,音頻特別是視頻流媒體內容開始豐富移動資訊閱讀形式。而移動資訊閱讀的領域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點。手機桌面可以是入口,微信的“騰訊新聞”功能插件可以是入口,新浪微博的“頭條新聞”大號也可以是入口,“彩云天氣”推送北京霧霾黃色預警信息更可以是入口。大到一個新聞媒體平臺,小到一個微信群甚至個人,在移動資訊閱讀時代,都是資訊的載體也是主體用戶。
當然,移動資訊閱讀也是碎片化的,用戶在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中幾乎已經不可能有整塊的時間花費在資訊閱讀上。而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身,無論辦公室、餐廳、床上還是廁所里,更加方便攜帶,信息不斷涌入,移動資訊閱讀的全場景特征就非常明顯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基于資訊的豐富性和多元化,正是因為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全場景三大移動資訊閱讀的特征,用戶的資訊獲取需求很難在單一平臺上被滿足了。
機器人、算法和自媒體驅動:重新定義內容流水線
兩年前起來的今日頭條表現搶眼,我們才關注到它主要依靠算法,根據用戶關注的內容分類進行推薦,再通過用戶閱讀的文章模式包括閱讀停留時間等一系列信數據進行計算,最終想達到的效果:系統越來越了解你的品味,推薦的內容你都喜歡看。
今日頭條依靠的是技術算法能力,CEO張一鳴在不同場合強調:“今日頭條不是一家媒體公司,而是一家技術公司。”我們也因此關注到,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流程在移動資訊閱讀時代正被重新定義。2015年9月10日,中國8月CPI數據公布,騰訊財經發布了一篇《8月CPI同比上漲2.0%
創12個月新高》,坊間盛傳是由騰訊財經開發的寫作機器人基于算法自動生成的,后來得到證實引起媒體圈的大討論,有人已經喊出“跑會黨要滅亡”的兇猛口號。
但更清晰的事實是,報道這個世界可以被機器人和算法取代,但解釋這個世界還是需要新聞媒體特別是自媒體來驅動。深度分析、獨立判斷和個性化視角,目前看來還是得靠人。無論是微信公眾平臺、百度百家,還是新浪微博、今日頭條,都希望自媒體能驅動“解釋這個世界”的移動資訊內容品質不斷上臺階。而“報道這個世界”的資訊內容可以交給機器人和算法。因為自媒體驅動、機器人還有算法這三大開發模式的逐漸明確,可以看到整個移動資訊界正在嘗試重新定義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流程。
兩個顯性需求:我關心的快到碗里來、無社交不資訊
這樣的一個移動資訊閱讀時代,如果從需求導向去看:不同的資訊閱讀產品,也正在為不同層級的用戶提供解決方案。
一直強調技術算法的今日頭條,在二線城市和理工科人群比較受歡迎。但對于內容生產的不尊重乃至侵權,在2014年接連被《廣州日報》、《新京報》和搜狐公司起訴,新聞媒體與之疏遠,2015年9月8日CEO張一鳴又宣布要大力扶持優質內容的創作,未來頭條號將確保至少1000名創作者單月至少獲得1萬元保底收入,試圖拉攏新聞媒體中目前最有原創內容生產活力的自媒體。
百度、搜狐、一點、鳳凰、新浪等各家都在試圖突破原有的局面,找到移動資訊閱讀產品的出路,但舉步維艱,百度有百家來導流分成還好一點,最近又推出媒體號。至于微信頭條這樣完全基于微信這個生態下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公眾號內容聚合的客戶端,對微信內容做了二次傳播和分發,受眾相對收窄。
而騰訊借助微信拿到了移動互聯時代第一張船票,在移動資訊閱讀產品方面,憑借自家強大的用戶黏性形成的渠道優勢,騰訊新聞客戶端2014年底已成為日活躍用戶2.5億的移動資訊閱讀平臺。這似乎是騰訊在占盡先機的情況應該有的成績,不足為奇。而且加上進一步打通微信公眾號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內容資源,推出新聞哥、針尖快評、新聞晚8點等OGC內容,再者微信這個破6億用戶的產品上有“騰訊新聞”的功能插件,標準動作都做到位,用戶覆蓋也是所有移動資訊閱讀產品中最廣的了。
但這看起來無可挑剔的背后,還是應該思考移動資訊閱讀的兩個顯性用戶需求,有沒有被滿足:
1、我關心的(資訊)到碗里來了嗎?
2、有沒有資訊可以作為飯后茶余的社交談資?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資訊閱讀,是非常個性化的。我(用戶)不關心的資訊,你(產品/平臺)給我(用戶)看有什么意義?本地身邊的、行業公司的、興趣關注的……這才是用戶關心的。而每天有沒有幾條資訊是用戶覺得可以用戶社交談資,比如2015年11月3日北京一大波比基尼美女驚動了“朝陽群眾”,用戶主動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和微信好友聊聊這件事,顯然是移動時代用戶的一個資訊社交需求。
互聯網+閱讀的兩大目標:下沉到二三線城市、占領年輕用戶的手機
移動資訊閱讀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從解決用戶需求出發,還應該有更能提供互聯網+閱讀解決方案的產品出現。一線城市用戶和二三線城市的中年精英用戶對新聞客戶端已經很熟悉甚至有點審美疲勞,我周圍很多朋友除了刷刷微信朋友圈,就是再看看微信的騰訊新聞功能插件和幾個自己關注的公眾號,不再關注其他新聞客戶端了。但二三線城市的年輕用戶,包括大中專和部分高中學生,形成了移動資訊閱讀領域的藍海和增量市場。
像抽屜新熱榜這樣的熱點聚合新聞客戶端,最近一兩年正在蠶食一二線城市互聯網圈和媒體圈等存量市場。但要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和優化用戶體驗,移動資訊閱讀產品就應該下沉到二三線城市,搶奪增量市場。產品要提供用戶關心的本地化身邊的、行業化公司的、興趣化關注的資訊,要提供可以作為飯后茶余社交談資的資訊。
我注意到騰訊2015年推出了一款叫天天快報的移動資訊閱讀產品。一開始的名字叫“快豹”,后來據說因為馬化騰親自介入調整產品發展策略,現在叫天天快報。騰訊OMG(網絡媒體事業群)似乎有意將天天快報與騰訊新聞客戶端發展為移動資訊閱讀的左右手產品。但我困惑于天天快報和騰訊新聞客戶端有何不同?騰訊網副總編王永治給過一個粗略答案:兩者模式不同。至今實在沒有看出太大的差別。
報道這個世界、解釋這個世界之后:連接這個世界
“互聯網+閱讀”不是一線城市和精英用戶的自嗨,而是惠及到二三線甚至四五線城市普通用戶的“互聯網+”浪潮。前面說到,“報道這個世界”交給機器人和算法,“解釋這個世界”交給自媒體來驅動,而當下和未來重要的命題:“連接這個世界”,讓人與人信息對稱、連接有效互動,就是移動資訊閱讀平臺的機會。
如何才能真正的將內容和用戶有效的連接呢?
要發展為用戶數能比肩且有自身特色的新聞客戶端,就必須:
1、提供資訊閱讀的新場景,運動健身、AR、視頻購物等。
2、分發和傳播(有能力生產原創最好)更多優質資訊內容。
3、與更多用戶產生更緊密的連接,運營用戶及社群成為優先級更高的命題。
2016年,移動資訊閱讀平臺要在用戶評論引導和運營等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方面有突出表現,抓住用戶解讀資訊二次生產出優質內容(最熱評論)。用這樣更具有前瞻的方式去發現、提醒和解決用戶在未來一個階段中可能遭遇的痛點,“互聯網+閱讀”才有可能更快的惠及更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