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破40%,代表委員熱議如何促進服務業邁向新臺階
一組數據被代表委員們反復提及:去年,四川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0%;“十二五”期間,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近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什么?如何促進服務業邁向新臺階,推動四川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代表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
占比更大 服務業成產業結構調整風向標
“今年的花椒供不應求!”省人大代表、廣安市岳池縣粽粑鄉姚石村大龍山花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小蘭準備24日動身到成都參加省兩會。她不僅要分享喜悅,更想取經:如何將電子商務搞起來,讓農民購買更方便。
省政協委員、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軟件與服務外包學院院長宮冠英透露,他創辦的四川省殘疾人服務外包就業(實訓)基地承攬了運營商的部分呼叫中心外包業務,300余名殘疾人實現就業;將非核心業務分包,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加快向互聯網化轉型。
兩件事,印證了服務業正加速發展。“去年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較2010年翻番;對經濟貢獻率達到了41%,在經濟總量中占比首次突破40%。”說到兩個“突破”,省政協委員、四川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德忠的聲調明顯上揚。他認為,服務業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風向標。
省人大代表、樂山市市長張彤認為,應通過轉型升級重構產業支撐、加速動力轉換,推動全省經濟由量到質的提升。而服務業增長,是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
有代表指出,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生產要素將向第三產業轉移;四川經濟總量踏上3萬億新臺階,服務業加速發展已具備基礎。
“高”“融”“廣”三個方向尋找服務業新空間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越高。服務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全球排名前30的經濟體,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平均為72%;去年全國服務業占比超5成,我國已邁向服務經濟時代。”王德忠話鋒一轉:四川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0個百分點,與東部沿海地區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
代表委員建議,四川要啟動服務業這個“新引擎”,應三“拳”出擊,鎖定三個關鍵詞——
高。積極調優服務業結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宮冠英建議,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發展。
融。省政協委員、成都春熙商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樊智剛認為,“互聯網+”行動正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推動服務跨界融合來打造新的應用場景,傳統服務業實現轉型提升的同時,還能獲得新的發展空間。抓住成都離境退稅政策實施,以及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批等重大機遇,樊智剛正推動成立春熙商業聯盟,依托聯盟與歐美日韓一線品牌合作成立百貨品牌集合店,渠道商與品牌按投資比例分成,通過利益共享擺脫商業實體“二房東”尷尬。由于砍掉中間環節,集合店的商品幾乎與國外同價。
廣。王德忠建議,應推動全省服務業多點多極發展。將成都建成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加快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基于經濟基礎、人口以及科技、資源優勢,打造一批服務業次級區域,打造一批服務業強縣。
精準施策 立足區域特色突出差異化競爭
省政協委員、綿陽市副市長王瑜帶來的信息讓人眼前一亮:綿陽將籌備軍民融合銀行;醞釀成立院士專家工作室,并組建科技經紀人隊伍,推動尖端科技成果轉化。依托科技城與軍民融合優勢,綿陽將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和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培育一批行業品牌和龍頭企業。在他看來,只有集中精力、精準施策,才能快速有效地聚集資源,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他的觀點廣受認同。服務業連接生產與消費,被稱為推動工、農、貿多產業協調發展的“融合劑”。但張彤認為,服務業發展不能廣撒“胡椒面”,一定要立足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來選擇主攻方向,才能達到與地方產業相互支撐、共融共生發展。
省政協委員關永恒認為,四川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很多地方都將旅游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但一定要突出差異化競爭。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促進四川省鄉村與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提案,建議四川要因地制宜創新文化、體驗、養生、療養等消費產品,在差異化競合發展中實現產業的整體提升。
王瑜認為,應圍繞產業鏈缺失和短板,來完善產業。綿陽將培育更多科技中介,通過更多社會化服務,發展科技服務業。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