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吳璟 袁婧
嘉賓:
弗洛里安·馬德 庫卡工業機器人中國區研發部負責人
晏思 德國工商大會廣州代表處首席代表
李駿騁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當前,四川和德國經濟都面臨轉型。
4月13日,“創新德陽”——中國制造2025對話德國工業4.0大會現場,云集了四川和德國在工業信息化領域的先行者。
當“中國制造2025”遇見“德國工業4.0”,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殊途同歸
制造業為根本,智能制造為方向
記者:“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常被相提并論,兩者有何異同?
晏思:在定位上,“德國工業4.0”提出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而“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是“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發展戰略。不同的發展定位,基于一個現實——兩國在制造業方面處于不同階段,基礎也不一樣。
但它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應對新一輪的全球競爭采取的國家戰略,都把制造業作為根本,也同樣把智能制造作為主要方向。
李駿騁:目前產品的定義和工業的理念已經在發生變化,比如基于模型的定義,顛覆了傳統的按照一張圖紙來加工零部件的這種工藝流程,現在完全是數字化。工人干活不靠圖紙,靠數據。數據從哪兒來?從系統。系統怎么來?不是有互聯網、物聯網嗎?要完成這些動作,智能化就能夠實現。雖然“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起步不一樣,但是對于趨勢的把握和發展理念是一致的。
升級路徑
基礎在數據,空間在核心技術
記者:“德國工業4.0”是在“工業3.0”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很多人認為中國還處于“工業2.0”的后期階段。德國的發展模式,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鑒?
弗洛里安·馬德:“德國工業4.0”的一個核心就是“互聯網+制造業”。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制造企業要在“數據化”上下功夫,將大數據更廣泛深入地應用于制造業,構建智能工廠、實現智能制造。另外,看重技術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是與“德國工業4.0”步調一致的,這一點值得中國制造企業借鑒。
李駿騁:從“德國工業4.0”來看,基礎是數據,關鍵是軟件,根本靠人才。數據應該成為企業首先要抓的重點。因為數據是基礎,沒有數據就沒有智能化,更加沒有“中國制造2025”。德國的數字化和智能制造已走在前面,我們的基礎還很薄弱,我們需要學習,甚至是要用他們的技術。
川德合作
突破核心技術,擴展其他領域
記者:川德合作有哪些新空間?
晏思:有市場就有合作機會。四川市場前景非常好,四川企業對自動化、數據化改造有很強的訴求。從可操作性上看,川德合作可先從單一核心技術上突破,隨后擴展至企業的管理、生產、人才培養等領域。
李駿騁:確實如此。以核心技術為突破可延展的合作空間很大。二重就準備與德方合作建設汽車零部件精密成形智能裝備及應用產業化基地,以及開展航空模鍛件材料及成形工藝技術研究、加工工藝研究,通過形成產業化基地,實現產品生產工藝全流程優化控制,提升產品附加值。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