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對美國、歐元區調低了0.2%,分別下降為2.4%和1.5%,對日本調低至0.5%,明年更會收縮到0.1%。這是IMF繼過去一年,連續第四次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唯一的亮點是中國被調高了0.2%,從6.3%上升至6.5%。
總體來看,全球經濟增長都不如預期,歸根結底,還是與貨幣寬松有關系。回顧2008年底,美聯儲啟動債券購買計劃(即量化寬松政策),并將短期利率下調至接近于零,“逼”得全球各大央行紛紛主動或被動效仿美聯儲,利用寬松政策向金融市場注入資金。
如此的低利率環境,目的是鼓勵銀行放貸給更多的企業和家庭。但是美國大銀行卻沒有這樣做,與此相反,他們收緊了貸款規則,利用容易獲得資金的大好機會,為自己進行戰略性投資,更愿意貸款給富有的美國人。便宜的借貸成本,是推動股市大幅高漲的干柴烈火,致使歐美股市一派“欣欣向榮”,資產泡沫極其嚴重,體現出表面上的經濟復蘇。
全球金融市場的這種狀況,也難怪IMF警告稱:面對全球經濟“同步放緩”,即將陷入長期滯脹的情況下,市場可能出現新一波的金融動蕩。事實上,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2014年就已經預言:債券購買計劃最終是魚龍混雜,只是以較低的借貸成本,幫助抬高資產價格而已,無助于實體經濟。
以日本為例。自安倍上臺后所執行的“安倍經濟學”,也就是積極的貨幣寬松政策,到目前為止的經濟數據和輿論都認為,這些政策并未結束多年來通貨緊縮的狀況,未達到鼓勵消費者多花錢的目的。“安倍經濟學”倒是達到了一個目的——貶值日元,推高了股票價格。日本央行通過購買資產注入大量資金刺激經濟,從2013年1月起,“日經225股票指數”在同一時期上漲了69%,日元兌美元曾經下降至47%,此舉使日本大公司和富人最受益。
事實已經證明了,量化寬松是一個無效的策略,最多只能救急,而無法救窮,如果真能解決問題,日本也不會通縮20年,至今都走不出通縮的漩渦。
其實經濟危機就好似感冒,感冒藥最多只能減輕感冒的癥狀,并不能治愈感冒。感冒最終是靠自身抵御能力來治愈的。當所有外在的刺激作用、如藥物用多了,反而會降低身體的免疫能力。貨幣寬松政策在危機降臨時運用一下,可以緩和癥狀。但是如果當作常態用多了,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即降低了自身的免疫力,其效果將會越來越差。
而且,恰恰是長期貨幣寬松導致通縮。因為產能累積較大,更容易表現為同時出現的資本過剩和產能過剩,市場更容易出現的情況是:累積資產價格泡沫,甚至發展到全面的經濟緊縮。從長周期的角度來看,通貨緊縮、流動性陷阱以及產能過剩問題,實際根源是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在于全球財富的虛擬增長。
美聯儲這些年來的QE,多年的超低利率,使得經濟越來越依賴于美聯儲,而且,美聯儲帶頭的全球央行的負利率和低利率政策,也正在使得全球經濟越來越依賴于央行的官員們,使得市場的手日趨無效。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