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之時,越來越多看似簡單卻不易回答的問題隨即而至。是誰,又該什么時候“走出去”,為什么“走出去”,怎么“走出去”……在2016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上,與會者圍繞上述系列問題展開了討論。
是誰,該什么時候“走出去”
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指出,中國企業“走出去”分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前后,一批江浙人“走出去”,成為中國“走出去”的先鋒。他們的個體規模比較小,但總體規模很大,有些已發展成很有影響力的企業。第二個階段為國有企業大張旗鼓地“走出去”。第三階段則是民營企業開始成建制地“走出去”。不同階段的“走出去”有不同的特色,符合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基本格局。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席龍永圖表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開始主要是依靠國有大企業的數量擴張。因為剛開始“走出去”,虧損和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國有企業基礎好,有國家資金在背后支持,較為穩妥。一般情況下不鼓勵中小企業兩眼一摸黑地冒然“走出去”。當“走出去”大的格局形成后,如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的構架已經建立起來了,民營企業再“走出去”則比較合乎邏輯。
“走出去”無涉資本外逃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當前,坊間有一種說法:企業稅負不堪、投資機會減少、回報率下降,“走出去”其實是資本在找各種借口包裝外逃。劉永好和“真格”天使投資基金徐小平對此進行了有力駁斥。
劉永好認為,這個觀點不完全正確。“企業必須‘走出去’,不‘走出去’怎么參與國際競爭?中國市場很大,但中國市場跟國際接軌是大勢所趨,這是必須的,是國家的主體戰略。在這個格局里,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投資是合法、合規的,是中國企業的必然之路,跟有些人通過地下錢莊等方式非法把錢帶出去完全是兩回事。”
徐小平強調,究其實質,“資本外逃”這個概念猶如吳建民批判的“與狼共舞”的概念如出一轍,是封閉思維、窮國思維和受害者思維。
“走出去”是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表示,當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時,中國的宏觀經濟要得到好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更多企業要到海外去尋找項目,尤其是資本、建設資源相配合的項目,帶動國內的過剩產能輸出。中國在宏觀上需要投資海外、創造海外需求、創造海外對中國傳統的需求,來推動貿易發展,進而持續助推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國內的產業升級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成建制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攜起手來,系統性地去海外擴展。
三一重工的唐修國也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尤其匯率變化頻繁。利用機會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是一種形式的未雨綢繆。譬如三一重工當前擁有1000多億元資產、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如果不在有些國家進行本地化投資安排,利潤就可能都被匯率“吃掉”。因此,投資海外是對資產進行全球性優化配置,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的必經階段。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