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正呈現量質齊增態勢。今年一季度,中企并購交易金額達1010億美元,逼近去年全年1090億美元的交易紀錄,發展速度非常快!叭蚪鹑跀祿峁┥痰狭_基公司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一季度全球跨境并購中的最大收購國,占有30%的市場份額!痹谌涨坝杀本┦猩虅瘴⒈本┦匈Q促會、北京國際商會、北京經濟技術合作協會共同舉辦的“促北京企業‘走出去’”系列培訓會上,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海容介紹說。
值得注意的是,中企“走出去”“大而不強”依舊備受詬病,量增持續,“質變“是否在悄然發生?
在本次培訓會上,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業內代表均表示,出海企業體量有別,雖然仍有一些處于“摸石頭”過河階段,但不少出海的中企在業務結構乃至在完成高難度并購的能力方面,已經與國際先進水平持平。
對標國際一流水準
中企在“走出去”過程中正越發成熟。“經過多年積累,他們已經非常國際化,交易復雜性與國際上一流交易在同一水平!崩詈H菰诮邮車H商報記者采訪時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樁中國上市公司收購紐交所上市公司的并購案,其大股東是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公司。案件對交易各方的構成而言是非常復雜的,并非通過協商即可,它必須同時符合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美國的交易規則和法律。”在中國,要獲得發改委、商務部門的備案及外匯登記,中國證監會及交易所的審核,以及商務部對反壟斷及戰略投資的審查;在中國香港,要獲得聯交所的無異議函以及交易對方的股東大會通過;在紐交所,該并購則涉及上市公司私有化問題,需得到特委會等機構的審批。
“交易程序也很復雜。”李海容說,其中涉及的中介機構很多,三個交易方各有自己的中介機構。作為收購方的中國企業的中介機構就包括境內券商、境內律師、境外律師(涉及中國香港、美國、開曼群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律師)、境內外會計師、評估師等。而且三方之間程序并非平行,需反復協調、相互配合。但這家中國企業的表現非常好,進程有條不紊,與國際上那些很成熟的跨國企業相比,并無二致!捌髽I進步很快,在‘走出去’過程中會與很多知名國際機構合作,如美林、高盛這樣的投行以及國際知名律所等。在具有國際并購經驗的中介機構的協助下,項目從項目選擇、收購模式、收購架構、融資模式等方面均會采用國際尖端做法,促使中國企業在一個個項目中迅速成長起來,這也無形中增強了自身能力。”李海容說。
企業求知若渴
從數據上看,中企海外掘金的態勢正猛。其中不少企業十分低調,從品牌和技術入手,深耕海外市場,正逐漸脫下大而不強的外衣。北京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會長楊青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人吐槽中企走出去能力不強,實際上,質變已悄然發生。比如,長城機械收購德國銑車場就是一例。與一些海外并購不同,他們的班底是“原封不動”的,即長城機械獲得控股權,管理和技術人員仍然來自德國本土。“在強大的本土化管理文化中,這些員工并沒有被‘剝離’的感受!睏钋嗾f,正因為掌握了控股權,這家公司獲得了核心技術;正因為“原封不動”,這種技術的更新是源源不斷的,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
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北京城建集團也是近年來“走出去”的一匹黑馬。該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此前較為熟悉的發展中國家,該集團還把“走出去”的目光投向了發達國家,相關建設項目正在落實中!啊粠б宦贰h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發展機遇,前景看好。同時,簡政放權也讓我們得到了實惠,審批環節精簡了。比如,外匯登記事宜只聯系銀行而不必再跑一趟外匯局了。”但該負責人也表達了對“知識不足”的憂慮,“正因為走得快走得好,之前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我們急需更加專業、細化和來自微觀層面的指導,在相關市場調研方面加力。北京貿促會舉辦的培訓活動切實助企業解渴了,我們希望能多參加這樣的活動!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