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戰略,自此與社會萬物萬業相連的“互聯網+”以各種形式、業態在全國加速落地生根。
6月16日,由騰訊公司主辦的中國“互聯網+”峰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峰會上,騰訊研究院與京東、滴滴出行、攜程等互聯網企業共同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報告。這份在海量大數據基礎上形成的報告,全面呈現了線上中國經濟圖景的數字GDP,集中反映了過去一年“互聯網+”戰略在全國的落地情況。
據悉,“互聯網+”指數可理解為實體經濟投射到數字中國的生產生活總值,簡稱數字GDP,直觀反映了2015年從農業、工業到餐飲、旅游、交通運輸、零售電商、金融服務、生活O2O等幾乎所有主要行業在移動端的數據產出和表現。研究表明,“互聯網+”指數與各地的實體經濟發展現狀聯系緊密,數字GDP與實體GDP呈正相關關系。
北深廣上領跑“互聯網+”城市
中國“互聯網+”指數統計涵蓋了騰訊的微信、QQ、支付、新聞、視頻、云、城市服務、眾創空間等十余個核心平臺的全樣本數據,京東的電商數據,滴滴的出行數據,新美大的生活服務及餐飲住宿數據,以及攜程的旅游數據,共計135個維度,覆蓋351個城市(包含了中國100%的地級區以及部分直轄縣),是對2015年國人線上生產生活進行了一次大盤點。
報告指出,以騰訊、京東、攜程、滴滴、新美大的全樣本大數據構建出的“互聯網+零售”、“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物流”等共10個細分行業的指數榜單中,北上廣深全部處在10個細分行業發展的前十名,且基本包攬了每個行業的前4名。杭州和成都是繼北上廣深后,在10個細分行業中均躋身前十的兩個城市。緊隨其后的城市在各個行業各有亮點,主要可分為省會城市、其他東部地市級經濟強市、直轄市三類。
其中,按地理區域來看,華東地區作為全國“互聯網+服務業”發展的排頭兵,其“互聯網+旅游”表現最為搶眼;華南地區“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商業服務”齊頭并進;“互聯網+教育”是華北地區發展核心;餐飲住宿則是東北地區“互聯網+”發展的優勢產業;西南地區整體發展雖不敵全國平均水平,但“互聯網+旅游”發展得天獨厚;華中地區、西北地區則是以“互聯網+生活服務”開始嶄露頭角。
同時,報告也指出,在傳統產業基礎較好的省份,領軍城市率先井噴發展新經濟,會輻射拉動周邊城市,形成產業及區域經濟優勢。以廣東為例,在良好的傳統產業發展基礎之上,深圳、廣州引領全省的新經濟建設,帶動東莞、佛山等城市進入全國20強,輻射帶動潮州、汕尾、河源等“黑馬”城市進入前百強,拉動廣東內“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零售”、“互聯網+醫療”等各大細分行業的全面發展。廣東內的發展可以視為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微縮。
數字GDP與實體GDP
具共振效應
在《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報告中,“互聯網+”指數與各地的實體經濟發展現狀聯系緊密是一大發現。研究表明,數字GDP與實體GDP呈正相關關系,這一關系顯著、穩定,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詳細的分析發現,在某些領域,數字GDP可以大幅超前于實體經濟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選取零售、金融、醫療、教育四個傳統行業發展較早、積淀較深的領域,通過對比“互聯網+”指數與傳統行業指標的相關關系,可以發現各行業“互聯網+”發展與傳統指標高度趨同,這說明傳統產業的良好積淀和發展環境有利于“互聯網+服務業”的發展,也是城市“互聯網+服務業”發展的催化劑;另一方面,互聯網思維、平臺、分享理念的注入,又為各行各業帶來了新業態、新動能、新發展。
就數字GDP的整體分布來看,“互聯網+”指數高度集中于沿海省份和一線城市。例如排名前三的省級區劃,廣東、北京、上海的“互聯網+”指數之和為35.5。換句話說,單這三個省市就占去整個數字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35.5%)。從城市的角度來看,北京、深圳、廣州、上海四個一線城市分列第一到第四名,“互聯網+”指數之和達到28.26,占據整個數字中國的四分之一強(28.26%)。
但在數字中國的縱深,廣袤的中西部地區不乏“互聯網+”的熱點、亮點。例如在“互聯網+雙創”方面,重慶排進全國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漢、鄭州、西安、長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鎮都排進“互聯網+雙創”前20位。
細分行業中單項排名超越實體經濟排名的現象在中西部地區也很常見。例如零售行業中,寧夏銀川的零售指數排名領先統計局社會零售銷售總額排名100個位次,河南信陽的醫療指數排名領先實體醫療行業排名195個位次,陜西渭南在教育指數排名也領先根據統計局數據計算出的實體教育排名110個位次。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