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6月CPI同比上漲1.9%,漲幅重回“1時代”。
據7月10日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2016年6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9%。其中,城市上漲1.9%,農村上漲1.9%;食品價格上漲4.6%,非食品價格上漲1.2%;消費品價格上漲1.7%,服務價格上漲2.2%。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2.1%。
CPI從“2時代”回落到“1時代”,而且還是“豬堅強”發揮著食品價格的拉抬作用?紤]到近期洪災對生豬圈欄的影響,未來一段時間豬肉價格還會持續攀升。對CPI依然起著關鍵作用--考慮到CPI的核心內涵,可以說通縮的壓力依然很大。再看PPI數據,6月份同比降2.6%, 5月份同比降2.8%,雖然降幅收窄,但已是連續下降52個月。
由此可見,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不小,也驗證了此前權威人士所言的經濟運行“L型”走勢。
當生活和工業雙通縮的形勢凸顯,貨幣政策應適時調整。簡言之,用短期工具的微調已經意義不大,而應適當采取降準乃至降息來應對!1時代”的通脹率尚在政策面預期之內,但必須未雨綢繆,加大市場流動性。
國內市場依然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進入關鍵期,這影響了年內貨幣政策的選擇,相比去年的多次降準降息,今年截至目前的貨幣政策相對溫和。
溫和的微刺激不代表不刺激。供給側改革要堅定不移,穩增長的壓力也應緩釋,尤其在經濟增長進入“6時代”的情勢下。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噎廢食。去年的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流向股市和樓市偏多,尤其是大幅動蕩的股市讓決策部門和投資者都有了深度焦慮。但資本市場的改革依然處于進行時,樓市調整也不能漠視,不能因為流動性的趨利性選擇而選擇擰緊貨幣政策的“水龍頭”。
目前,實體經濟和“三農”小微企業依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僅靠降低社保費率、稅費和制度性成本等“節流”措施是不夠的,適當的“開源”也是必要之舉。這里的“開源”既包括通過市場開拓獲得更多利潤的市場主體行為,也包括貨幣政策的支持。
在國內外市場情況都不好的情況下,市場主體的利潤大打折扣,給予其資金支持,或助其站穩國內市場,或開拓國際市場,也就成為現實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樓市政策的放松,導致一線、二線等城市接力虛熱,進而主要城市又現調控潮。樓市不能失控,但樓市去庫存,也需要一定的政策性刺激和貨幣政策的支持。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政策設計和監管舉措,讓流動性流向最 需要的地方。
這可能是政策面臨的最大難題。雖然中國央行比美國、日本及歐洲央行的政策工具更多,但在貨幣政策的定向效果上,監管顯然缺少更有效的辦法。
如何補上流動性漫流和截流的情況,是央行亟須考慮的命題。不過,供給側改革本身就是為產業打補丁的過程。因此,在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同時,施以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確保貨幣政策寬松的效果,不至于流動性被投機市場過度截留。
何時降準、降息或者“雙降”,市場不時有傳聞,如今6月份的生活和工業數據“雙通縮”,給了政策面恰當的決策時機。
但也應看到,貨幣政策的寬松,也受外部市場的影響:一是英國“脫歐”帶來的延燒效應;二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就前者而言,7月6日是個值得關注的日子,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大幅下跌263個基點,創下2010年11月份以來的新低。上周前三天,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累計貶值545個基點,相比英國脫歐后的低點再跌329個基點。
與此同時,英國“脫歐”也推升了美元和日元。來自外部市場的貨幣貶值效應,或讓央行變得十分謹慎。
由于美元升值壓力存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也在推遲,其7月份加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美元和英鎊脫歐效應中和后,舒緩了人民幣貶值壓力。
年初,中國央行成功阻止了國際投機力量做空人民幣的企圖,使得人民幣匯率維持了相對穩定。因此,外部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是暫時的,對于英國脫歐和美聯儲加息的后續影響,央行應有預判,而不致于影響正常的貨幣政策。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