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來看,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消退,整體經濟增速放緩;從國際來看,全球貿易格局不斷變化,低端產業向東南亞轉移、高端產業向歐美國家回流,貿易摩擦頻繁。內憂外患之下,中國外貿雖呈現出諸多亮點,但仍然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下半年須著力推動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以期實現進出口回穩向好和轉型升級。
“總體來說,上半年外貿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下行壓力較大,但也有一些積極變化。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7月14日,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王東堂就今年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數據進行解讀時表示。
海關總署7月13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17127億美元,同比下降8.7%。其中,出口9855億美元,下降7.7%;進口7272億美元,下降10.2%。
在上半年進出口數據“雙降”的背景下,下半年外貿走勢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下半年外貿形勢將相對穩定,須穩中求進,將加速推動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點,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向外貿回穩向好目標發力前行。
上半年數據喜憂參半
王東堂指出,上半年我國外貿運行主要呈現五大特點:一是民營企業仍是出口主力軍。上半年,民營企業占全國外貿出口的46.7%,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二是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好于總體水平。三是大型成套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保持正增長。四是新型外貿商業模式進出口增長較快。跨境電商貨物、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正成為新的外貿增長點。五是部分大宗商品進口數量保持增長,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將外貿形勢與當前我國穩增長、調結構的整體宏觀經濟格局相結合,不能僅憑數據判斷外貿形勢好壞。“上半年數據可謂喜憂參半,外貿下行是宏觀經濟結構調整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
許維鴻進一步解釋稱,在當前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宏觀經濟政策背景下,進口必然會面臨下行壓力。出口方面,雖然呈現下行趨勢,但相關產業鏈和產業機構完整性并未發生改變。此外,貿易順差的進一步擴大有助于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是有利因素。
外貿形勢面臨內外雙重壓力
今年以來,商務部對20個省市以及電力、船舶、汽車等70個重點行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密切跟蹤50大市場變化情況,對全國3000家外貿企業開展問卷調查。從調研情況看,困難和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綜合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加快、貿易摩擦增多。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上半年外貿數據“雙降”受到了來自內外部的雙重壓力。外部因素方面,全球貿易格局不斷變化,低端產業向東南亞轉移、高端產業向歐美國家回流,貿易摩擦頻繁;內部因素方面,國內勞動力成本優勢消退,整體經濟增速放緩。
白明認為,下半年外貿工作重點在夯實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核電、高鐵等新興優勢產業,同時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當前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外貿企業需要作好思想準備。下半年應注重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穩固民營進出口企業優勢。”許維鴻說。
下半年外貿繼續向回穩向好目標發力
白明表示,去年外貿基數對今年外貿數據影響較大,此外,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將繼續影響下半年外貿形勢,但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的根本性態勢沒有改變。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發布多項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政策措施,在相關穩外貿政策持續發力、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等多方面有利因素的推動下,下半年外貿形勢將相對穩定,繼續向回穩向好目標發力。“隨著加快貿易便利化的穩步落實,對外自由貿易協定的繼續推進,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提速,下半年外貿形勢會相對平穩。”白明說。
王東堂強調,下一步,商務部將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完善工作機制,聚焦工作重點,細化分工方案,狠抓各項政策落實工作。一是積極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等外貿新型業態發展,創新和完善相關監管政策,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二是鼓勵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走優質優價之路。三是繼續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四是著力推動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傳統發展優勢,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千方百計實現進出口回穩向好和轉型升級。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