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各種觀點歸納起來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周期性因素,即國內外經濟波動造成增長率下降。我國經濟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拖累。第二類是趨勢性因素,即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增長率必然會下降。發展水平越低的國家實現高速增長的可能性越大,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后發優勢。201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8000美元,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經濟總量的盤子做大以后,不大可能繼續保持以前的高速增長,而是進入中高速增長這個常態。
其實,在導致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周期性因素和趨勢性因素之外,我國經濟還面臨一個重要的結構性挑戰,即新舊產業更替的挑戰。過去推動經濟增長的一些支柱產業,活力和競爭力明顯減弱,而孕育形成中的新興產業還不足以推動新一輪經濟增長,這是當前經濟面對下行壓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有兩大類制造業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一類是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主要生產出口品;另一類是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資源型重工業,主要生產投資品。近年來,隨著勞動成本以及土地、用能等成本持續上漲,我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快速流失,競爭力明顯下降,而一些資源型重工業則飽受產能過剩之苦。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產業正在快速發展,比如大型機械裝備、通信設備、智能機器、電動汽車、旅游和互聯網經濟等,一些傳統行業如家電也在通過產品升級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但從總體來看,處于上升態勢的新興產業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替代處于下行態勢的傳統產業,這導致經濟動能不足、下行壓力加大。因此,保持中高速增長,不能再依靠大規模刺激政策,而要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加強創新,幫助失去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或平穩退出,發展具有競爭新優勢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所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當前,改革的難點突出體現在如何處置僵尸企業。僵尸企業不退出市場,不僅占用大量資源、顯著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還提高了健康企業發展的成本。可以看到,凡是僵尸企業集中的地方,創新創業就不活躍,新興產業就難發展。也就是說,僵尸企業不出清,新舊產業更替就很難推進。迎難而上,有力有效處置僵尸企業,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生產率提高,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穩定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必要步驟。通過這種新陳代謝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需要一個過程。對此,既要保持足夠的定力和耐心,又要積極推進、全力以赴。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