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支點。ANBOUND(安邦智庫)在長期跟蹤研究“新絲綢之路”并提出相關戰略的的基礎上,近期又組團對巴基斯坦進行了調研,比較全面地考察了巴基斯坦的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情況,還考察了瓜達爾港等地緣政治熱點區域。要指出的是,“新絲綢之路”研究與中國拓展發展空間有關。安邦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功早在2008年就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依靠套路化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沒有多大出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和余地,在于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和新絲綢之路貿易軸心。很多人以為,中國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宏觀經濟政策,但陳功相信,在目前的模式走投無路之后,中國還是要靠新絲綢之路!這也是安邦智庫巴基斯坦考察之后的重要總結。
目錄
一、中巴之間的鐵哥們關系面臨嚴重威脅
二、客觀看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勢
三、不要讓巴基斯坦失望
四、雷聲大,雨點小
五、瓜達爾港的問題
六、民營經濟是游擊隊
七、現在有太多的人在玩“一帶一路”
八、美國對瓜達爾的關注
九、走投無路的時候會想起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
十、為什么是共同市場?
十一、中國還不會做全球國家
十二、中國需要超級機構管理新絲綢之路
十三、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本質是市場空間問題
一、中巴之間的鐵哥們關系面臨嚴重威脅
最近去了一趟巴基斯坦考察,了解安邦的人都知道,我們經常為研究問題而去做各種考察,這是安邦的研究體制決定的。ANBOUND(安邦智庫)的使命,就是對各種可能性進行判斷,簡單而直接,但實際要做的話,后臺工作量很大,這種非學院派的體制,要求我們必須做大量的研究儲備,要有大量的信息儲備,通過連續性的追蹤研究,才能對事情的各種可能性隨時做出判斷和評估。我們經常做戰略預測,事實證明也很準,有人說安邦的戰略預測神乎其神,怎么說的都有,這是怎么來的?就是這樣來的。了解信息理論的人都知道,其實這并不神奇,只是真正在按信息理論辦事、真正了解這一點的人并不多,他們總是用股票投資報告的模式來看戰略研究,這樣說,一點都不夸張。
安邦的考察并不都是那種官員陪同、舒舒服服的類型,有的時候,甚至還得冒生命危險。也許是運氣不好,我參與的有關新絲綢之路問題的考察,兩次都碰上危險,第一次是在2008年,對新疆問題做全程徹底的調研摸底,結果正在一個維族村莊里,就碰上了烏魯木齊事件,街頭大砍大殺,死傷慘重,好在我們與維族群眾關系良好,還順便參加了一個維族家庭的婚禮,維族群眾送我們出村莊,平安無事。這次考察的成果就是新絲綢之路貿易軸心的提出,還有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的建議。第二次是這次在巴基斯坦,碰上了奎達的爆炸事件,這是巴基斯坦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恐怖襲擊事件,血肉橫飛。奎達是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的省會,一向有恐怖活動,部族沖突也厲害,屬于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很多中國人回避去這個地方,但沒辦法,這個地方是中巴經濟走廊的西線要地,中國主導建設的瓜達爾港就在俾路支省,所以還是去了,結果就碰上了這次恐怖襲擊。還好飛機剛起飛,下邊就爆炸了,否則就走不出來了。
總之,奎達爆炸事件為這次原本普通的考察活動,造成了幾分驚險,但這種驚險,與現在的中巴關系相比,就算不得什么了。表面看,中巴關系前所未有的密切,但實際上,現在的中巴關系正在走鋼絲,走在上面的兩個重要“演員”,還都在歪歪扭扭的,十分驚險。
可以說,現在這樣的情況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正在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嚴重威脅到中國與“巴鐵”這個哥們的戰略關系,讓我有一種嚴重的危機感。老實講,弄得不好,中巴之間的這種鐵哥們關系,也是中國在這個世界上實際唯一的鐵哥們,就會被葬送掉了。所以原來我說不再講新絲綢之路了,留給別人去講,有飯大家吃,有事大家做,但現在看來,不講不行了,還得再出來講一講有關新絲綢之路的問題。
二、客觀看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勢
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很有意思,一方面是與中國的關系很鐵,走遍世界,很少能在酒店里面遇到成群結隊身穿制服的解放軍軍官,可在巴基斯坦就能遇上,兩國關系不一般啊。表面看,巴基斯坦的形勢與中東國家差不多,路邊隨處可見崗亭,到處有武裝警衛把守,重要地點還都有高墻鐵絲網,酒店都有端著沖鋒槍的警衛加以保護。同時你也能看到普通市民,在街道旁邊的體育場跑步,鍛煉身體,兒童在綠地上一圈圈坐著上課,與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一樣,并無不同。
在酒店里,我們因為用信用卡取現金發生故障,只好請銀行幫忙,銀行很快派了一個小伙子過來,文質彬彬的,服務挺好,效率挺高,閑聊中他問我們對這里有什么感覺?我們回答還可以吧,他說,你看著這里很緊張,實際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習慣了,始終就是這樣生活著。其實,巴基斯坦就像世界上很多恐怖襲擊壓力之下的國家一樣,如以色列,都處于高度戒備的狀態,只是巴基斯坦的經濟不發達,做法上老土了一點。但這個國家有一點與世界上很多國家不同,對中國人非常熱情,除了以往極少的事件之外,基本恐怖襲擊也不太針對中國人,你在公共場合,經常可以遇到熱情的巴基斯坦人要求與你合影留念的。不少巴基斯坦人也會熱情地告訴中國人,他們支持中國,討厭美國人,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表態支持中國南海立場的國家。
與巴基斯坦的官方交流,各級官員都會告訴你,這幾年安全形勢正在好轉,他們非常擔心因為安全問題,而影響了中國人來投資,擔心中國人對他們的社會穩定有看法,所以他們都會用各種數據來展示和證明這一點。從巴方提供的數據來看,治安和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數量的確是在下滑當中的,但當我在瓜達爾港問起IED的時候 ,當地官員也坦率的告訴我,雖然情況好轉,但當地上個月還是有一起IED襲擊事件發生。
治安問題始終是困擾中巴經濟走廊的大問題。
在瓜達爾港的調研發現,巴基斯坦部署了大量的武裝力量來保護中國的投資單位,大概60、70個中國人,就有5000名軍事人員在保護,其中包括三個正規營級部隊,而當地只有2.5萬人口。我按照這樣的比例簡單推算了一下,如果中巴經濟走廊的項目全面推開,中國方面的投資、工程和技術人員全面進駐,大概需要6個師、兩個現役集團軍的兵力才能解決問題。從這樣的軍力規模來看,顯然前景是不太樂觀的,這樣的軍力規模脫離現實了。別的不說,僅僅是安全這一條,中巴經濟走廊的實現就有很大問題。
解決之道,一個是巴方加強社會安全網絡的建設,一個是中國方面要建立安全意識和有效防范措施,像以色列一樣,參與建立和完善全面的保安體系。對于前者而言,巴方的努力,目前還集中在表面文章上面,眼光也緊盯著錢,似乎有了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其實,更重要的是部落區和恐怖襲擊嚴重地區的組織系統的動員和建設,這方面巴方有所進展,但還遠遠不夠。比如俾路支地區傳統上就有離心力,沒有群眾基礎的社會安全網絡建設,實際效果不會很大,問題還是問題。最近發生的奎達襲擊事件也證明了這一點,恐怖襲擊者的網絡建設,反倒是相當有效的,而且確實在運行并且持續存在。
至于后者,中國派駐伊斯蘭堡的特使做出了很大努力 ,已經有中國安全公司開始進駐巴基斯坦 ,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包括武器的使用等等。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現在僅僅是一個開始,就像一塊蛋糕一樣,正在吸引各路勢力,它們像蒼蠅一樣圍著蛋糕團團轉,找機會滲透和破壞,所以安全問題不解決,巴基斯坦的繁榮無從談起。不過,我特別強調的是,這件事情同時關系到兩個方面,中國方面要適應,不能像太平環境里的搞法那樣去搞,現在幾乎所有重大投資項目都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巴基斯坦也要持續努力,不能掉以輕心。至于所謂保護中巴經濟走廊的“特別部隊”,數量說法都不一致,有說9000人的,有說15000人的,從巴基斯坦軍方到俾路支省,再到各種“首席部長”,各種說法都有,實際到今天八字還沒一撇呢,這件事根本沒落實,只是一個想法。
有的中國投資單位,什么還沒干呢,空地上就準備先建個3.5米高的隔離墻,自己把自己圈起來,保護起來,這些做法都值得商榷。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是建一堵墻那么簡單的事情。要么怕的要死,要么一推了之,認為這就是巴方的事情,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對的,走極端了,會妨礙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
三、不要讓巴基斯坦失望
巴基斯坦有1.9億人口,2014年,巴基斯坦GDP為2468.8億美元,增長率4.14%,人均GDP只有1334美元。更為嚴重的是,通貨膨脹很厲害,貨幣盧比基本在貶值通道上,隨便給個小費就是200盧比 ,近年的CPI大致在9%左右,實際從2008年以來,巴基斯坦的國民經濟就陷入在滯漲狀態,這是各國經濟形態中最麻煩的一種狀態,最容易導致社會不穩定的一種狀態,所以巴基斯坦的經濟很糟糕。
誰能讓巴基斯坦經濟走出低谷呢?
巴基斯坦人普遍認為,只有靠中國!你們別不信,從經濟學教授到商人,從官員到老百姓,都是這么滿懷希望認定的。
在卡拉奇商學院,滿滿一個會議室,數十名經濟教授和博士圍著我,問我巴基斯坦有很好的牛肉,有各種干果,還有很多品類的農產品,還有很多的、豐富的礦產,為什么中國不進口呢?他們聽說過深圳的經濟奇跡,希望巴基斯坦也能那樣,一步登天。他們急切的盼望中國加快投資速度,讓巴基斯坦改天換地。這是真的,他們就寄托希望于中國了,就指望中國了。
人家寄托的希望越大,發展責任也就越大。我這個“中國著名的穩健派”,只好告訴他們,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只有合理的速度,才是健康的經濟增長。巴基斯坦與深圳還是不一樣的,深圳的城市病也讓人頭痛,還是要尋求自己合理的增長速度,否則社會各個階層適應不良,會出現各種紛爭和問題,反而不美。目前巴基斯坦最大的問題是市場體系的建設問題,到了社會基層就可以看到,基本就是原始的自發交易狀態。國家層面,連基本農產品的品類、規模都搞不清,全國的資源狀況也搞不清楚,只是大家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這樣不行,沒有市場,就沒有交易;沒有交易,就沒有財富和投資。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不是著急就能解決的。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巴基斯坦全社會對中國的指望是擋不住的,為此他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真的是生命和鮮血。我們走到哪里,都有大批手拎沖鋒槍的武裝警衛保護。在海灘上,他們緊緊的貼護在你身旁,愿意為你擋子彈。在阿拉伯海的懸崖旁邊,稍微靠近一點懸崖,就有反恐突擊隊員把你拉回來,微笑著告訴你,這里土質松軟,小心不要掉到海里面去。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實際到過巴基斯坦的中國人,都有差不多的感受。
這樣的熱情,中國人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感受不到的,為什么?人家指望你呢!一位巴基斯坦官員就在座談中直言,巴基斯坦現在世界上很孤立,所以他們非常珍惜中國這個朋友,對中國的指望也最大。
其實,從經濟層面來看,巴基斯坦的確就是一個大市場,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個新空間。將近2億人口,相當于四川人口的2倍多,而四川省的GDP是4500多億美元,比巴基斯坦多了將近1倍。實際上,巴基斯坦的物價并不貴,高爾夫一場200元人民幣,還包括小費。我們幾個人飛機來去十幾趟,為了安全,到處住在高級酒店,最后一算,主要的旅行部分,也就是3萬多一點人民幣。普通一家巴基斯坦人每月的家庭收入大約2-3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000元至2000元,也能養活一家人。大家想一想,只要在這個基礎上,讓家庭收入翻上一番,那巴基斯坦對中國人將會是什么態度?而這也僅僅意味著他們的家庭收入每月才2000元到4000元人民幣的水平。
應該說,如果認真做的話,巴基斯坦的經濟是很有希望的,他們的基數低,起飛容易,空間大,關鍵是要走正確的路子,不要讓巴基斯坦人失望。在伊斯蘭堡機場,有這樣一件事情。一位婦女帶這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她毫不猶豫地對我們講,請你們幫助我照看一下孩子,接著就把最小的僅有幾個月大的孩子交給我們,她自己帶著大一點的孩子離開了30-40分鐘。當時,周邊還有很多巴基斯坦人在等候乘機,但她選擇了我們,把孩子交給了我們來照看,在這個婦女的眼中,中國人甚至比巴基斯坦人還更可靠。
我要說的是,這種信任是不能辜負的,如果辜負了這種信任,中國人今后在世界上必然是臭大街了。
四、雷聲大,雨點小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大政策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帶一路”的重點是在中國的東翼,無論是讓各地搶破頭的自貿區建設,還是重大項目的投資,都是在中國的東南方向,就是大領導親自出馬推銷的高鐵項目,也是在東南亞一帶。后來好不容易在中國的西翼有行動了,那就是中巴經濟走廊(CPEC)。
可問題是,中巴經濟走廊是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沒多大實質進展。意向書簽訂了一大堆,但行動卻不給力,跟不上。這方面問題很多,我這里主要談三個問題:
第一問題是國企當道。中國的好項目,政府有什么大計劃、好的計劃,總是首先想到國企,這在中國不奇怪,國資委只管國企不用說了,還有某部委,其各個部門也只是考慮國企的,只是偶爾有閑情逸致再加上有時間的話,或是有上級領導嚴詞過問的話,順便兼顧一下民營。省長都要看該部委處長的眼色,何況民營乎?這種情況國外人家也知道,于是就出現了一種情況,國企等同于中國政府,中國政府等同于國企。
實際情況也是這樣,中國政府的角色真的就是項目性質的,為了項目而奔忙,完全不像個政府的樣子!為了項目,比如一條線路在東邊還是西邊,各個部長(主任)都會一趟趟去談,就連外交部也是忙得不亦樂乎,哪個國企出了點問題,部長立馬就變成了董事長!這樣一來,一個國企出了點問題,人家就認為你中國政府不好。一個項目有拖拉,人家就認為你中國政府存心拖著不辦,或是有其他想法。你國企能包打天下嗎?幾個國企就能解決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問題嗎?實際這個問題還根本沒仔細想過呢!
可問題在于,一旦錢投了不少,但結果卻富不及全國,社會上的大多數人看不到成績,生活沒有改變啊,這就會讓巴基斯坦人失望了,那巴基斯坦可就會將責任歸咎于中國政府了。坦贊鐵路的教訓是深刻的,但這種問題正以更大的規模在巴基斯坦重現。這里面有巴基斯坦的問題,也有我們固有的體制缺陷。全世界的國家,在大規模援助計劃里面,都會首先關心條條框框的問題,從WTO到TPP,都是各種條條框框的協議,因為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框架性的工作,也就是編織好一個“筐”,然后再往里裝東西,現在是沒人管這個“筐”的事情,戰略定位、法律、投資安全、生態保護、社會發展等根本談不上,或者僅僅是表面文章,大家都在拼命往里整東西,這樣不出亂子才怪。
第二個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中國現在談了不少項目,有從卡拉奇到伊斯蘭堡的高速公路,有拉哈爾的地鐵,有山達克銅金礦,有電訊,有煤礦,從這些項目大家可以看到最主要的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中國人迷戀基礎設施項目,到了癡狂的地步,到了國外也這樣,但卻不知道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往往存在幾個大問題:一是容易制造貧富差異。巴基斯坦的貧富差異是很大的,富人區的豪宅,可以雇傭6、7個人來打理家務,每個月這部分的開支就能上2萬多美元。窮人呢?很多所謂的“餐廳”,黑乎乎的門口,你根本不敢進去,就是一口黑鍋,就連馕也要賣到20盧比,這還吃不起呢。而基礎設施項目都是大規模的項目,與民生關系不大,一般商人都接不起這種項目,因此而富裕的都是極少部分人,最后還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民生的作用不大,社會成本反而大幅提升。二是刺激不滿情緒和對抗。基礎設施項目經常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這就使得土地交易非常有利可圖,制造腐敗問題,這種情況現在就有。此外普通人家的土地被拿走了,也要示威游行的,拉合爾的地鐵就已經出現過這種現象。反對黨要是利用起來,就是現成的政治題材,要知道,巴基斯坦可是個民主國家。三是經常導致過度建設和政治工程。我不知道某部委是怎么立項的,在我看來巴基斯坦的交通體系是滿目瘡痍,道路條件極差,“炮彈坑”到處都是,很多地方都是土路,連黑油路都沒有,這種情況修什么地鐵?應該是先修補道路,把現有的公路路網搞好,要說造福鄉里,這是真章。結果呢?卻還是搞了政治工程,這里我就不談了。
第三個問題是低估巴基斯坦社會的復雜性。巴基斯坦的貧富懸殊很大,要說巴基斯坦老百姓不在意,從英聯邦的傳統看,有這么回事,這是一個知道感恩的民族,為人仗義。但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這就是年輕人以及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了,一旦年輕人通過互聯網知道了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對比,那就會用激進行動來表達不滿了。巴基斯坦現在的基尼系數是0.3,比中國的0.47要低,看著似乎貧富差距不嚴重,實際不能這么學究氣地理解問題,巴基斯坦是伊斯蘭社會,古蘭經是講究平等和分享的,所以貧富差異在伊斯蘭社會就是大忌,就是被政治利用的好題材,這就是中東亂局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基礎設施建設,很大機會能提高貧富差異,看看中國現在富起來的都是什么人,就知道這一點了。我估計如果未來巴基斯坦的貧富差異超過0.35,就會給中國造成大麻煩的。因此,別忘記這是講究平等的伊斯蘭社會。
講了這么多項目的問題,實際就這還沒落實呢。巴基斯坦也分四個省 ,各省也會比較,也會激烈競爭,他有利益,我為什么沒有利益?巴基斯坦復雜的政經關系,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南部的俾路支地區歷史上是親印的,兩次英阿戰爭都是從奎達出去的,瓜達爾港原來就是阿曼的,巴基斯坦上世紀50年代末是用800萬美元買來的,現在還有當地人在懷念阿曼統治時期的“自由”。中國有一個地方想把過剩的鋼鐵產能移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卻遲遲不答復,中國有關部門為此很惱火,實際巴基斯坦當權者之一的家族經營的就是鋼鐵行業,他會愿意樹立競爭者嗎?對國情不了解,一廂情愿,也是導致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實際上,中巴經濟走廊的高速公路項目,宣傳的很厲害,但布局于東線還是西線,爭得天翻地覆,最后巴基斯坦認為是東線和西線都有布局,連省長都是這么告訴我的,而中國的理解實際根本不是這么回事,最后真正的結局如何,現在還不知道。知道了也不能講,這個關系太大了。
實際上,巴基斯坦這盤棋究竟應該如何下,這中間充滿曲折,根本沒個定數。不過有一點很顯然,這將嚴重影響未來中巴關系。現在撤是撤不下來了,但未來怎么搞下去,不落人以口實,花了大錢之后,起碼能讓人念你的好,這還真沒把握。
五、瓜達爾港的問題
搞項目建設,講究破土動工,學問就在“破土動工”上面,破了土,動了工,好像這事“成了”,但實際上卻進度緩慢至極,瓜達爾港就是一例。
在卡拉奇機場有一位老先生,看樣子是個商人,手里拿著一個手機,看到我們就過來問,你們是來自中國嗎?是去瓜達爾嗎?我們回答說是,他很熱情地用手機打開一個視頻,是瓜達爾港的未來規劃視頻展示,就像新加坡那樣,有高速公路,有港口,有高樓大廈,川流不息的集裝箱開車和鐵路,把貨物運向四面八方,一派繁榮景象等等。他對我說,他已經在瓜達爾買了一塊土地,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行動和落實。講的已經很多了,但什么也沒有動!
2002年,巴基斯坦政府就與中國達成了聯合開發瓜達爾港深海港口的協議。2006年12月,也許是為了降低在國際上的沖擊力,新加坡公司號稱“擊敗了”中國公司,奪得了瓜達爾港的運營權,時限是43年。到了2013年3月,瓜達爾港務局再次把運營權從新加坡公司“移交給”中國公司,中國公司正式取得了瓜達爾港的運營權。如果從2002年開始算,前后已經經過了14年的時間;如果從2013年開始算,也有3年時間了。
現在的瓜達爾港,道路只是零散分布,海邊的主要干道只完成了幾百米,兩三輛施工機械停在工地,根本無人操作,在曬太陽。遠處碼頭區的幾部吊車已經矗立起來,似乎已經很長時間了,碼頭上空空蕩蕩,什么也沒有。放眼望去,瓜達爾依舊荒涼的像火星表面。旁晚,漁村里的生活一切照常,落日余暉中,近千條漁船回港,村落道路兩旁,有一些零落小店,準確的說是泥土搭的棚子,門口往往坐著一位穿著長袍的老人,眼神呆呆地望著遠方。
山巔之上有一家PC酒店,這是當地接待貴客的唯一豪華酒店。很多活動都是在這里搞的,酒店還不錯,可惜是外來者唯一可以落腳的地方。如果去看大海和港區,可以見到當地警察身穿黑色的T恤衫,后背上印有No Fear(別怕)兩個白色大字。
安全問題,工程的緩慢,項目投資的進展,還有港口與全國的通聯,這一切都成為了建設者的夢魘。瓜達爾港現在就是孤零零的一個點,雖然“破土動工”了,但也只好擺在那里,在烈日的燒烤下,一動不動。
這里要感謝瓜達爾港務局長,這位年輕的俾路支人詳細介紹了瓜達爾港的情況,展示了規劃圖。很明顯,研究城市的人一看,就可發現規劃圖的定位與人們的描述是有很大差異的。規劃圖中的瓜達爾港區是一個生產型的港區,有自貿區,有工業區,巴基斯坦期待各種各樣中國制造業的到來。而在社會層面,人們對瓜達爾的期待,尤其是從瓜達爾港的戰略地位來說,無疑這里應該是一個消費型的港區,兼有石化工業。
實際上,瓜達爾港是有發展成為“小迪拜”潛力的。對中國人來說,它的直飛距離比迪拜要近,這里可以產生大量的消費,可以有寫字樓,可以有別墅區,可以有酒店區。阿拉伯海上,有綠色的海水,還有風景獨特的落日。獨具特色的漁村和鄉土產業,本來也有很大的機會發展,這里本來就應該是巴基斯坦經濟繁榮的門戶(GATEWAY),可惜現在還孤立地擺在哪里。爭議還在繼續,大量問題還沒有解決。
要看未來的瓜達爾港,首先是中國石化工業必須進駐,其次是要破除安全障礙,建立起物流網絡;三是重新規劃港區;四是重新談判運營管理權,最好是延長至100年,與中國物業法規對接;五是吸引民資的大量進駐,繁榮市場;六是巴基斯坦的社會管理,部落文化必須納入體系化軌道。
現在這一切,還無從談起,有些甚至連討論都是我們去了之后才第一次進行。
六、民營經濟是游擊隊
中國的民營企業走出國外,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很多人以為這個事情簡單,完全市場經濟的企業,走出去不是更容易嗎?其實,不盡然。中國這么大,什么人都有,不能假設各個都是標準的守法公民。很多走出去的民營企業,都是還是小型的,甚至就是個體戶,他們缺乏管理,有人甚至恣意妄為,影響很壞。我們在國內可以看到很多人素質很差的表現,在國外他們如果也是這樣,結果可想而知。
中國政府在國外的組織體系,實際更多的是面向國有企業的,這方面的組織體系很有效,但對民營企業和個體戶,基本就束手無策了。現在巴基斯坦大約有200家各類中國公司,還有大量的個體戶,沒法知道有多少。我們在酒店就看到有中國小姐常住,這還算好的,她們通常只服務于中國人;如果是在阿富汗,那就壞了,因為她們還面向阿富汗人,結果導致了阿富汗婦女的示威游行,影響很壞。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沒有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介入,市場繁榮就搞不起來,只依靠幾個企業來搞,肯定搞不起來,最多也就是個架子,更可能是個花架子。搞市場經濟要靠傾盆大雨,綠一片,而不是一條線,這只能依靠民營經濟對市場的滲透,而巴基斯坦要的也是這一點,巴基斯坦社會真正要的是經濟繁榮,不是花架子工程。人家指望的就是這個,巴基斯坦老百姓看重的就是這個,并非是巴基斯坦官方所宣傳的那樣。所有這些,都必須靠來自中國的民營經濟來實現。
但怎么管理呢?怎么解決問題呢?我的思考是,必須靠NGO組織來搞,必須要有一個有效的平臺來搞這個事情。民營企業之只有往整合的方向發展,才能一展抱負,在國外也是靠整合。怎么整合呢?一定要有一個組織才行。
談起NGO組織,中國這邊內部是談虎色變,就怕NGO惹事。但到了國外,你沒有幾個權威的NGO組織,非常不好辦事。因為很多事情,半官方、非官方出面就好辦,出了事情,政府也好出來打圓場,有活動空間。但我們因為不擅長于NGO組織,結果事事指望政府,這就很麻煩了。結果是很多事情管不了,或者根本不管了。最后收拾影響,還是政府的事情。所以,我的看法是相對成熟的,要學習西方,他們在巴基斯坦也搞了很多事情,但都是文化、教育等與社會管理相關的事情,都是用NGO來搞的,結果在年輕人中間有很大影響力,等于策反了年輕人。所以,用NGO組織來做民營經濟的工作,加強對社會的滲透,可能是一個辦法。
在巴基斯坦,中國派駐的主管官員以及熟悉巴基斯坦的專家學者都在各種場合強烈建議安邦介入進來。但安邦是一家戰略研究機構,是一家真正的智庫,雖然研究巴基斯坦問題,專門研究新絲綢之路,但做這種微觀工作還是有苦難言。這里面有復雜的政經關系要處理。很多民營和個體戶,聽說能賺錢就來了,實際來了之后也會發現,巴基斯坦的政經關系也不是你玩得轉的,取得合作者的信任都很困難,這是一個看重形象的社會,鄉村警察的褲縫每天都是筆直的,有地位的人的穿戴,甚至比西方人更講究。
七、現在有太多的人在玩“一帶一路”
實事求是在說,現在中國有太多的人在玩“一帶一路”了。雖然“一帶一路”提出來之后,項目真正的進展屈指可數,反悔的不少,大部分都是“意向書”階段,真正搞得轟轟烈烈的是國內的宣傳和新聞界,這個錢花的不計其數了。我估計,數百億的金錢是肯定已經花出去了。實際“一帶一路”的進展,尤其是戰略框架的實現,還八字沒一撇呢。
現在不少城市借著“一帶一路”搭臺,希望經濟可以“唱戲”,項目可以跟進。實際上呢,搭臺的錢花了不少,靠這個吃飯的人越來越多,實際結果卻乏善可陳。西部有一個城市,年年搞絲綢之路論壇,一年比一年的搞得大,號稱簽署了600多億人民幣的投資,實際呢?這都是意向書。有一個巴基斯坦人痛訴說,意向書都是中文的,根本看不懂,但也被勸說簽了字。而且他一個人,就被勸說著總共簽署了6份意向書。最后,這位巴基斯坦人說,一份也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靠政府部門弄了好多年才歸了堆兒簽了460億美元,你一個西部城市一年就敢簽600多億?
因為是在造勢階段,現在各路神仙都出籠了,這個弄幾百萬經費,那個搞來幾千萬經費,都是玩“一帶一路”的。智庫,也是一夜之間大普及,不知道從哪里一夜之間冒出來這么多的智庫,有關智庫的各種解釋,弄得我們這個有24年歷史的智庫,反倒不知道該如何解釋自己是智庫了。
中國有一位神仙到了巴基斯坦,到處找人介紹關系,要當巴基斯坦總統的顧問,有了頭銜好辦事嘛,大多數中國的官員和大學教授們是沒有到過巴基斯坦的,好糊弄,也善于糊弄別人。但問題是,你倒打聽一下啊,巴基斯坦的總統是禮儀性質的,是一個純擺設,根本不涉及任何實事,他要“顧問”干嘛?
按這種勢頭搞下去,巴基斯坦人會怎么想?如果未來再沒有一個明確的、大的戰略解決方案,后果真的不堪設想,真的可能導致葬送掉中巴之間數十年的鐵哥們關系。
八、美國對瓜達爾的關注
美國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他們有一大批優秀的地緣戰略學者,那是真正的地緣戰略學者,他們不但能夠提出戰略構想,而且能夠背著雙肩背包,深入世界各個尚不為人知的角落,通過走街串巷進行考察。這些學者搞出來的東西,與安邦的差不多,都不是那種長篇大論的股票研究報告式的東西,他們提思想,提建議,提定位,提框架,在企業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對美國的國家戰略和國家政策也有較大的影響力。實際上,這是搞戰略研究的人的常態,從寫《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的拉鐵摩爾時代甚至更早就開始了。
在這其中,羅伯特·卡普蘭就是很有名氣的一位。他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通過幾篇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大西洋月刊》。有關于印度的,也有關于瓜達爾港的。要知道他寫的《Pakistan’s fatal shore》,可是發表于2009年的時候,那個時候,中國還有很多人根本沒聽說過瓜達爾港呢。在此之前,這位卡普蘭老兄就已經到了瓜達爾這片土地,用他的話講,那是類似于“月球表面荒涼”的一片土地。
不像我們的學院派教授,他可是乘著當地人的大巴車過去的,所以他見過了燒焦了的破房子,吃過發著霉味的有伊朗包裝的餅干,也喝過味道強烈的當地茶 。當然,中國的大學教授們無法理解這些,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更無法理解,但我們很明白,因為安邦的研究方式與卡普蘭這群人是一樣的。而卡普蘭留下的最有名的論斷:現在瓜達爾這個荒涼的港口,今后它的名字,必然會像過去歷史上的偉大地名,迦太基,底比斯,特洛伊,撒馬爾罕,吳哥窟,以及現在的迪拜,新加坡,德黑蘭,北京,華盛頓一樣為世人所知!
問題在于,是中國人讓瓜達爾的成就世界聞名,還是印度,或是美國,或是其他的什么人?這個問題是留給我們的挑戰,實話實說,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看不出答案。
九、走投無路的時候會想起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
安邦智庫提出“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不是現在忽然間想起來的,那是在2008年之后的研究成果。隨著時間的延長,很多學者在這個方面也有共識,只不過大家的提法略有差異,但核心都是一個,政府要做政府該做的事情,要為市場經濟搭橋鋪路,不能直接操縱項目,像個企業家那樣去搞外交。
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雖然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但這些國家人口眾多,市場空間大,起點低,經濟增長的前景遠大,又都是英聯邦國家,不但有人口數量規模,還有素質標準,市場需要的商品,從低端消費品直到高端產品,都很匱乏。這些條件正好彌補了中國經濟的短板。因為我們恰恰是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勞動力人口短缺,有嚴重的資本過剩,面臨去產能的嚴重壓力,民營經濟以及制造業困難重重。
所以,我看中國政府是要做些“搭橋鋪路”的工作,是要搞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只不過這是制度上的“搭橋鋪路”,制度上的“基礎設施”,而不是真地整天忙著工地上的那點事情。一個大國政府,卻整天忙著修條路,弄個項目,這簡直太不像話了,莫非真把自己當資本家了?
一個大國政府,要想立足于世界,一是要有點胸懷,二是要有點情懷。胸懷,是要求你能把握區域發展計劃,要有大的目標;情懷,是要求中國必須有自己的世界觀,你看世界的方式要與別人不一樣,并且能夠讓各國理解,這就是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的基礎。這個共同市場,也不要一步登天,可以先從關系好、有潛力的地方搞起來,比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加上中國,這就是三個國家了,然后再考慮往中亞5國和阿富汗發展,接納更多的國家加入其中。當然,毫無疑問中國要能主導這個共同市場,否則沒什么意義了。這個共同市場可以表現中國的胸懷,因為這是一個大型區域發展計劃,是為了讓世界最貧困的地區脫貧,完成聯合國的減貧目標。中國的情懷則是告訴世界,中國是如何堅持和平主義道路,如何在和平發展的旗幟下,團結一批有共同和平發展愿望的國家,走新型全球化道路。
有了這個共同市場能做什么呢?
第一,市場繁榮與基礎設施建設有關,但又無關。基礎設施是條件,有了條件還要干事才行,所以市場的繁榮靠的是五行八作,靠的是民營企業的大批進入,中國是這樣,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經濟也是這樣,否則路上的收費這么貴,成本上升了,大家干什么呀?!為了什么呀?!所以共同市場的建設,可以解決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問題,這等于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大市場!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基礎設施建設依舊是他們的天地,但他們可以后繼無憂地搞了,因為經濟的起飛,為他們搞基礎建設項目保了險。
第二,解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金融問題。發展需要投資,只靠中國政府的優惠貸款是肯定不夠的,國有企業的項目,說到底也是靠政府優惠貸款吧,但受援國最后債務上升了,通脹上去了,貨幣貶值了,肯定不是好事,最好能讓兩國的經濟和財政有個良性循環。共同市場的建設正好可以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中國發人民幣債券奠定基礎,這是可以在共同市場框架協議的基礎上解決。他們拿了中國的錢,買中國的產品,用于國內的發展,積累財富,不但兩國政府可以這樣做,更有意義的是,他們的企業界也可以這樣做,這樣的優惠就可以遍及兩國社會基層,減少腐敗和政治糾葛的干擾。至于債券發行,必然會涉及到發債增信問題,這也是他們需要中國支持,答應中國條件的原因。
第三,中國政府可以脫身于項目外交 。因為在共同市場的框架下,怎么做是市場的問題,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都可以按照市場的原則去操作,這樣就不會動不動把政府卷入進去搞項目的事情了。這不是幼稚,西方國家的政府也涉及到項目,但人家是在有了基本的大原則框架的基礎上來干預的,我們則是直接就事論事的談項目,兩者是不一樣的。說一千道一萬,萬一搞砸了,那也是企業的事情,與中國人無關,與中國政府無關。
第四,中國該有一片自己能主導的區域了。中國現在參加的國際組織都是為外人主導的,談判過程難過得不得了,WTO就是一例,人家給你設置了重重障礙,你自己主導不了,那當然就會受氣了。不過,似乎中國也從來沒想過,自己也能有主導的這一天,這一想起來就讓人感覺喪氣。實際上,我們現在有這個條件,只是外交和商貿口,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模式化做法,始終沒有超越。
第五,有利于中國掌握地緣戰略籌碼。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共同市場,美國愿意參加,歡迎;日本愿意參加,歡迎;俄羅斯愿意參加,也歡迎。包括中亞5國在內,都可以加入進來。關鍵是,無論是誰,都得按照共同市場的框架協議來辦,都得按照中國的原則來辦事。這個時候的中國,講話就有分量了,就像一個大國了,真正有了自己的核心利益集團,大家的利益綁在了一起,內部有制衡關系,超越了各國的黨派之分,國別之分。
我在這里只是簡單講講,還有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的老齡化、勞動力成本和效率什么的,就不多說了,過去也講了很多,實際好處是很多的。因為共同市場這個問題,我已經講了很多年了,現在看著是越來越成熟了,只是有關部門基本還沒動靜,還是按照老一套在做,這一套他們熟門熟路,但現在眼看著是越來越強弩之末,越來越不行了。畢竟現在中巴經濟走廊的問題這么多,“一帶一路”的障礙這么大,總理談的項目都能反悔,別的啥也別說了吧。中國東邊的各國,人家都想著的是,借中國的火兒,點美國的煙。所以我相信,走投無路之后,最后還得這么辦!希望那個時候還能剩下點錢,剩下點資源,還沒把事情做絕,如果什么都沒有了,一切也無從談起了,就當是理論探討吧,希望還有人記得起安邦付出了這么大的努力。
實際上我在巴基斯坦,也與很多官員和經濟學教授們講過這個問題,不要把眼睛總盯在中國政府,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只有15萬億人民幣,而老百姓的存款有50多萬億呢。關鍵在于巴基斯坦怎么去拿這個大頭,這要靠市場經濟的建設才能解決問題。沙漠上修條孤零零的路是一回事,讓沙漠變成綠洲才是愿望,難道不是嗎?過去,習近平總書記說命運共同體,現在強調的是利益共同體。什么是利益共同體?我的理解是,一致的經濟利益,就是利益共同體,這包括在共同市場當中。
那么,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會愿意搞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嗎?
我認為機會是很大的,但其中肯定有艱難的談判過程。這兩個國家都是民主國家,都是民選政府,他們無法忽視社會階層的呼聲和利益,老百姓沒得到好處的事情,只靠官方宣傳,只有官方的肯定,那是行不通的,這是其一。再一個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不是援助就能解決的問題,要靠市場建設來解決,所以如何推動建設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這本來就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這樣的國家所必須要考慮的事情,中國通過共同市場的框架協議,實際可以助一把力,推動市場建設。再就是金融穩定,這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物價飛漲就糟糕了,共同市場在這方面是有極大幫助的。現在的國際資本圈都關心投資安全,共同市場實際是一個超國家協議,今后無論各國政權有什么風險,有什么更迭,飯還要吃,生意還要做,這個市場也就會得以存在和發展。所以,共同市場也是一種相對可靠的保障。
最后我想說的是,實際這次去巴基斯坦考察,很大程度就是看這個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的可行性,我也與很多巴基斯坦官方人員進行過交流,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認為有一定的必要性,就看今后怎么談了。
十、為什么是共同市場?
共同市場是一種經濟一體化,它有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經濟聯盟、共同市場以及完全經濟一體化幾類形式。涉及到的框架協議范圍也不相同,大致上有貿易壁壘、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以及共同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等等。通常這些要求,都會反映到總體框架協議里面,涉及到法律、投資保護、市場開放、人員流動等很多方面。
在形式上,自由貿易區是比較低級的形式,通常只有貿易壁壘的消除問題。關稅同盟則高級一點,不但有消除彼此間的貿易壁壘,還有共同對外的貿易壁壘。共同市場更高級一點,彈性比較大,除了貿易壁壘方面之外,還有生產要素流動的便利。但不涉及到共同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對主權的干預比較小。經濟聯盟的合作級別更高,除了沒有共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外,其他全有。至于完全經濟一體化,則貨幣主權和財政主權都是共同的了。像歐盟就正在走向完全的經濟一體化,但也未能完全實現,而且問題多多。
因此,中國在地緣的西翼,建設一個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屬于比較適中、比較有彈性的戰略選擇。這是未來中國陸權利益體現的一個核心點,整個陸權利益,可以通過共同市場而落在實處。過去,這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則有了可能性。從中國的西安、北京開始,橫亙中亞,再到歐洲,這就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啊。這條古道的復興,才是一個時代的崛起。我過去反復講過,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一個陸權國家,從來不是一個海權國家,我們嚴重缺乏海洋經驗,缺乏經略海洋的歷史。現在非要在“一帶一路”兩個領域消耗大量的資源,這是不可思議的戰略偏向,該是回歸正途的時候了。要說過去我對“一帶一路”最遺憾的地方,那就是重點不清!
當然,可能有人還問為什么叫“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
中國從來不缺這么敏感的人士,你讓他提解決方案那是提不出來的,你讓他批評,那可有得談了。實際上“新絲綢之路”是聯合國主導的計劃,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產物了。后來希拉里又在印度的金奈講了一通,他們是利用聯合國的這個計劃,來達到美國的地緣戰略意圖。人家可以利用聯合國的計劃,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利用?所以,新絲綢之路不是美國人的專利,中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走向來加以利用。安邦從2008年搞新絲綢之路研究,就是這個初衷,一連串的成果也是圍繞這個中心來做的。
美國的地緣戰略學者很厲害,能把聯合國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中國的學者不行,搞翻譯在行,搞解決方案,你搞不出來,但有一點,別擋道,成嗎?我們自己批判自己,已經搞了幾十年了,能人不是能干,能人是能砍倒別人的人。發展的機遇期就是這么一點點消耗殆盡的,最后中國總是作為“小弟”希望加入游戲,這個沒人批判。現在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是最后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算咱們中國人還有福報。
十一、中國還不會做全球國家
在巴基斯坦的巴中學會,侯賽因·賽義德講了一點,讓我覺的此人也非平凡之輩。他說,中國還不會做全球國家!他當過新聞部長,很能講,也許是順口說說,但我以為這是一個重點,作為全球國家,享受著全球化的諸多好處,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始終靠著凈出口的支撐,但在這樣一個國家,偏偏地緣戰略不是重點,還是講宏觀調控、講宏觀政策的時候多。說白了,我們國家現在是在用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模式,治理著一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全球化國家。美國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把中國當作主要的競爭對手,調整自己的全球戰略和部署,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全球國家。
我們呢?
我們認為自己依舊是一個封閉的國家,眼睛看的還是自己鼻子底下的那點事情,所以動輒就是宏觀調控,動輒就是宏觀政策。人家的家里有點麻煩,從外部世界里找齊;我們呢?我們家里有麻煩,從我們家里自己找齊,就知道自己擠兌自己人!這不是一個全球國家應有的策略和格局。你自己家里只有2居室,東西擺不平,就要設法增加到3居室,在空間上想辦法,而不是自己在2居室里面硬擠出空間。看看這個世界,美國總統什么時候談過宏觀調控?他總是在談美國的地緣戰略,談美國的海外利益。為什么?他不傻,他所做的一切,最后都有利于美國利益,有利于美國經濟。說的再通俗一點,他是在全球謀求美國利益,回饋美國經濟,這就是一個全球國家應該有的世界觀。放在經濟學術里面講,就是空間經濟。
我們老說,美國是在試圖領導全世界,其實人家是在謀求自己的國家利益,當然包括經濟利益,只是這個經濟利益是來自外部的。所以,一個外,一個內,這就看得出你是不是一個全球國家了。什么和平崛起,和平是真的,崛起現在還遠遠談不上,就沖著這個格局,那就差遠了。
現在的海上絲綢之路碰上多少問題啊,到處碰壁,還在自我修飾,自我解釋,這樣子下去是不行的,持續不了。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國家,影響力隨著產品遍及世界,這樣的國家,其經濟增長必須尋求新的外部空間。總是壓榨自己的空間,不是說不行,在效率無法一下子大幅改變和提升的條件下,那就只能看外部,從外部環境上動腦筋。為什么我總提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堅持提了十幾年,這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的中國,實際是與美國在比賽,看誰跑得快,都在競相尋求發展中國家的新市場空間,從TPP到亞太再平衡戰略,都是這個原因。道理很簡單,因為在資本過剩的環境下,只有發展中國家以及欠發達國家的市場才會出現高速增長,為原本過剩的資本帶來較高的持續回報,才能穩住自己的金融體系。所以,這是一場競賽,既有誰跑得快的問題,也有往哪里跑的問題。目前來看,中國是跑錯了方向。根本還不了解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美國倒是跑對了方向,但其國內保守傾向和產業整合的疊合,障礙重重,導致他們也不可能取得太大進展。所以,中國還有機會,就是別再跑錯了方向,跑到大海上面,與幾個世紀以來的海權國家爭高下。
實際上,跑錯了方向是中國最倒霉的情況,你的海上絲綢之路沒什么大進展,反倒替人家提供了籍口和機會,整合了地緣破碎帶,讓這些國家空前的團結一致,形成了新的市場空間。這叫什么事兒啊!
我認為,現在的中國不能再猶豫了,不能再爭議了。要明確自己的大型區域經濟計劃,如果不能放棄空洞的口號,起碼也要利用“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來加以轉軌,重新調整核心重點。實際上,無論是二戰前的道威斯計劃,還是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都曾經對區域經濟創造過經濟奇跡,大型區域經濟計劃始終是區域經濟重振的核心與關鍵。
十二、中國需要超級機構管理新絲綢之路
要管理好大型區域經濟計劃,一個超級管理機構是必不可少的。現在的“一帶一路”主要是某部門的一個副主任在搞,開個會,各個部委都湊不齊人。即便部委來了人,來的很多也是處長,關鍵問題,動不動就要回去匯報和請示,根本談不上效率,形不成合力。這樣要搞的好,才見鬼呢。累死了,也不行。
通常涉及到國與國關系的大事,非要高層出面協調才行。新絲綢之路也是這樣,我的建議是,實際是屢次建議了,中國要搞一個超級機構,在國家發改委之上至少是平級的管理機構來專門運作這個事情,這是攸關國民經濟的大事,都是協調的事情,都是具有系統性的事情。最起碼也要一個部級機關專門來做,否則各行其是,中國的老毛病就犯到國外去了,戰略機遇期就會失去。
現在有一個老同志作為協調人派駐到巴基斯坦,這還是人家硬逼著派的,要不還不知道會怎么搞協調呢。就這樣,這個老同志還累的要死,不好辦啊,萬事都要協調,搞不定的話,就要動用自己的私人關系去四處求人,把公事當成私事去辦。長此以往,這是不行的,還是要考慮機構調整,要高屋建瓴。如果真的認識到位了,意識到中巴經濟走廊和新絲綢之路是中國振興的關鍵,認清了地緣戰略可以比宏觀調控更有效地刺激經濟增長,那么建立一個超級機構來管理這個事,就是現在抓經濟的關鍵了。我這么一個勁的鼓吹,好像我要當官似的,其實這事兒跟我屁關系沒有,安邦純碎是為國家大計在操心。
十三、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本質是市場空間問題
最后談談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這個問題有我們自我調整的需要,如供給側改革的需要,也有失去發展方向的原因,一定要看到其中的復雜性。有人質問中國經濟增長一會要保增長,一會要L型,到底要怎樣?其實,這種反應還是表明對經濟格局,對地緣戰略的不了解。
分析問題的關鍵從來都是看假定條件,這件事情也是如此。什么叫理性思維?看條件就是理性,否則就是非理性。如果中國的改革進行的很快,很順暢,那么效率就會提升,這時國內的市場空間就會相對大起來,一時半會還不急于走出去,可能就不急于搞什么共同市場了。如果改革不順暢,一時半會到位不了,或是不會立刻發生效率改變,這個時候你不走出去也不行了。因為產能就相對過剩了,資本就扎堆了,麻煩和問題一大堆,哭爹喊媽的一大堆,解決不了。經濟增長率就總是在懸崖邊上,日子很難過。
這種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新空間,一片新世界。就好比中國突然多出來一個省,有4億人口,除了有錢,什么都沒有,大家想一想,產能過剩還有嗎?資本過剩還有嗎?過去的日子就可以在一定時間里按照過去的作法進行下去,維持了經濟增長率,同時還爭取了時間,為今后的改革騰出時間和空間。
所以,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本質是新空間的問題。發展了幾十年,老百姓家里的裝備,該有的都有了,消費越來越挑剔,手機都是世界先進水平的了,結婚都沒的送了,只好送黃金,現在甚至連房子都已經是投資的問題了,而不是解決居住的問題了。這種情況下,按照原來的老套路已經走不下去了,再搞下去,什么都是積壓,最后全變成了債務,壓在頭上,這就有讓全民財富清零的風險了。
從巴基斯坦談到新絲綢之路共同市場,希望大家對現在形勢有個了解,也好知道解決方案實際就擺在那里。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