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只有中國能夠繼續引領全球化進入到下一個發展階段——真正的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我想在這個領域中國是可以做一個表率的。”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研究員Alex He(何興強)在8月29日的《龍之印記:中國與二十國集團框架下的全球經濟治理》新書發布會上如是指出。該活動由CIGI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第一財經研究院共同主辦。
他分析說,美國出現特朗普的支持者,英國的退歐,這兩種都是一種反全球化的浪潮。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中國能夠繼續引領世界進入到真正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何興強回顧在三年前他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像來自于加拿大或者是發展中國家的人,都說中國應該在G20中扮演一個領導的角色,就像美國和歐洲。因為歐洲深陷債務危機,美國也有自己的經濟問題,他們自顧不暇,所以全球市場需要中國扮演領導角色。但是當時很多中國的官員和研究學者對于中國的領導角色都是缺乏信心的。他們會說如果僅僅是中國來領導,沒人聽我們的,我們怎么辦呢?
不過,中國靠經濟增長的實際行動實現了領導地位。何興強指出,最近三年,世界經濟在緩慢復蘇的通道當中,中國的增長對全球都是有貢獻的,大家只能認同中國在G20當中扮演一個領導的角色。從今年G20峰會日程當中,已經看到中國能夠在某些領域扮演非常領先的角色,比如說像投資和貿易,因為中國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當中是領導角色,各國已經從中獲益。這一次,中國第一次在G20當中倡導貿易部長級會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時通過G20的平臺成立了投資和貿易小組,中國的影響力和作用都是不能被忽略的。
何興強認為全球貿易和治理中,美國一直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慣用的手段是,在制定規則和談判過程中,想把中國關在談判大門之外,當談判結束的時候,他會把中國當做一個后來者加入到談判中,然后讓中國為此付出很昂貴的代價。在TPP談判過程中就使用了這樣的手段。
為什么美國想要加入TPP的談判?何興強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加入WTO,美國發現自己很難去控制WTO討論的議程。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2008年日內瓦的一個部長級會長上,當時美國想要對多哈談判做一個總結,或者是結束多哈談判。但是最后沒有辦法成功的推進,美國責備中印兩國的一些阻撓,實際上是美國自己的一些做法欠妥。美國就改變自己的戰場,把他的戰線拉到了TPP上面,叫做所謂的自由貿易談判。第二,在21世紀初的前十年,美國還是投入在反恐事業當中,忽略了亞太區的建設和關系的重塑。在那個時候達成了一個非常強的區域的協議,讓東盟+中國,東盟+韓國,東盟+印度,這樣的機制抬頭。美國非常擔心被亞太經濟發展排除出去,特別是在亞太地區的貿易談判的過程中被排擠在外,最后美國通過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強大的影響力,在2015年完成了TPP的談判。
在美國的全球治理模式下,發展中國家沒有話語權。何興強認為,中國在全球治理過程中,和美國的特點和理念不一樣,中國的一些領導人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國正在尋求的是一種平等的經濟治理的方式,想要尋求的是在全球社會當中共同參與平等的機制,達成雙贏,推動聯合的貢獻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
那么,中國提出的這些口號落實為現實呢?何興強舉了亞投行的例子。亞投行的決策機制,中國有一票否決權,但是中國也反復強調,在使用一票否決權的時候非常謹慎,會首先進行廣泛的協商,會竭盡全力希望大家能夠達到一致的觀點,并且跟所有的成員國在最終做出決定之前進行充分協商。如果說沒有辦法達成一致的話,就只能尋求于少數服從多數,或者是一票否決的方式來決定。
首先我要感謝楊主任,還有何帆教授,他是來自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經濟研究院的,非常感謝您為我們本次的新書發布會做出的協調組織以及一切努力。我的這本書的中文名字叫做《龍之印跡:中國與二十國集團框架下的全球經濟治理》,在今天的發言當中,我主要會給大家分享一下在書中的一些主要論點,尤其是關于中國以及G20,還有其他方面,比如說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想這些都是在座的各位可能會感興趣的話題。
首先,我的第一章就是“中國與G20”。就像我在書中所闡述得那樣,中國通過G20這一平臺,首次登上了全球經濟治理的舞臺中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這其實也為中國創造了一個機會,讓中國可以與西方這些主要經濟體一樣去發揮同樣重要的作用。G20是G7的升級,它主要涵蓋了全球最主要的經濟體,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總算可以通過G20的平臺同樣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一直大力的促進了在金融危機之后的一些政策的協調和合作,這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起點,是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起點。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也在2008年經歷了一些困難,包括在2008年的多倫多峰會,以及2009年的峰會當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戰。但是中國一直以來在G20峰會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2014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本舉辦的G20峰會當中,中國是已經獲得了主辦2016年G20會議主席國的資格。中國無疑在全球經濟治理當中已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他國家也期待著中國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來提升全球金融治理,包括G20當前也正面臨著一些挑戰,就是越來越被邊緣化,或者是其相關性越來越弱。所以在2010年以來,其實G20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以扮演越來越活躍的角色,甚至可以在G20當中扮演領導力的角色,去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這是我在書中的前兩章所主要討論的議題。
此外,我也想專門提一下中國在全球貨幣治理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如果中國要成為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金融大國,首先第一步或者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讓人民幣實現國際化,要讓人民幣成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這是中國可以在當今世界成為重要金融強國的基礎。如果中國進一步的去推動市場利率的改革以及匯率的改革,我們在完成了這些改革之后,無疑人民幣就會自然而然的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我們才能夠真正去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但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就在于,我們整個匯率還沒有自由化,央行也采取了非常獨特的方式來進行匯率的改革,就是建立起來了海外人民幣市場,并且也與其他國家的央行簽署了一些人民幣互換的協議。這一種創新的途徑也要求人民幣需要不斷的去提升國際化,才能真正為一些國際多邊組織比如說IMF等等的認可,視為重要的儲備貨幣。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一直努力的要把人民幣納入到SDR的貨幣籃子當中。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新穎的、獨特的方式。從IMF的角度來說,將人民幣納入到SDR籃子,我覺得這其實對于兩方,也就是中國和IMF來說都是互惠而且是共贏的。因為從IMF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可以去推動中國進行匯率改革。因此,一旦人民幣納入到了SDR籃子,他們就會敦促中國,為了保證人民幣納入SDR當中,需要滿足一些要求。在去年10月的時候,我們受邀去IMF總部討論,把人民幣納入SDR籃子當中的重要事宜。
第三點,就是關于全球治理,稍候我也要講一講氣候變化會談。中國現在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而且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中國當前也是重要的能源消費國,截止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參與到任何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當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IEA。如果中國想要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推動全球人員治理,我們鼓勵中國可以加入到IEA以及其他的能源治理方面的相關國際機構。截止到目前為止,中國目前還主要依靠于一些地緣政治的優勢來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比如說與俄羅斯,還有一些中亞國家簽署了戰略協議,來保障中國獲得能源供應。此外,中國的一些企業也向海外發展,通過新的業務的拓展來保障能源安全。我們認為中國需要更加重視參與到全球能源治理體制當中,因為只有這樣,我們在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當中有更大的話語權。
中國和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其實要考慮到他們在發展過程當中的排放總額,尤其像美國這樣的積累。去年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的一年,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我在我的書當中也有所提到,中美之間應該加強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方面的合作,這就是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替代的合作,因為中美兩國都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領先的國家。我個人的觀點,我們鼓勵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來緩解氣候的壓力,同時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這種方式最終可以去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我想在G20的框架之下,我們可以建立的是一種機制,就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治理方面的合作機制。比如說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制,在這個機制之下去開發出G20的一個治理框架。能夠良好的去管理或者是治理一個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規范。像CIGI我的同事和一些研究人員推薦了我的報告或者我的一些建議,有可能中國G20的會議有可能把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編入會議日程,最后很遺憾沒有被編入進去,但是我不斷的推進這樣的建議被G20峰會采納。剛才講到的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領域的話題。
接下來,我要講的是全球貿易的治理,其實在全球貿易治理,主要關注的是中美貿易之間的聯系,還有就是這種多邊的貿易談判,比如說在多哈談判之后的進展,當然還有一些次區域的交易,比如像TPP或者RCP這種不同的貿易協議。我個人認為這里有兩個原因,為什么美國想要加入TPP的談判,尤其是在TPP的推進過程當中。第一個理由,就是美國認為WTO是以會員國驅動的機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加入WTO,所以美國發現很難去控制WTO討論的議程。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08年日內瓦的一個部長級會長上談到的,當時美國想要去把多哈談判做一個總結,或者是結束多哈談判。但是最后沒有辦法成功的推進它,為什么?他責備中印兩國的一些阻撓,實際上是美國自己的一些做法欠妥。其實美國后來逐漸發現WTO沒有辦法去控制或者推動自己所謂的多邊機制下的貿易談判。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改變自己的戰場,把他的戰線拉到了TPP上面,叫做所謂的自由貿易談判。第二個理由,就是在前十年,特別是在21世紀初的前十年,美國還是比較投入在反恐事業當中,完全是忽略了亞太區的建設,或者是關系的重塑。在那個時候達成了一個非常強的區域的協議,就是在亞太地區主要是以東盟為主,就東盟+中國,東盟+韓國,東盟+印度,這樣的機制抬頭。還有一個理由,為什么美國非常擔心?他非常擔心被亞太經濟發展排除出去,特別是在亞太地區的貿易談判的過程當中被排擠在外,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加入了TP4和TPP,最后美國通過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強大的影響力,在2015年完成了TPP的談判。盡管美國總是說歡迎中國加入TPP的貿易談判,但是事實就是區域的這種談判,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對于日程和成員國的控制,其實中國在亞太地區作為美國的最大的貿易競爭對手,美國其實是不希望中國加入到TPP的談判對話當中。這是美國常用的一種手段,想一直把中國當做競爭對手,就是想把中國關在談判大門之外,當這個談判結束的時候,他會把中國當做一個后來者加入這個談判,然后要付出很昂貴的代價。這就是美國做TPP的戰略。
其實中國也采取了反擊的措施,中國有自己的做法,第一個就是中國加入了SEP的談判,SEP會加入各種各樣的亞太國家,其實這樣的談判進程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印度的加入。與此同時,中國不像美國一開始所具有的那種影響力,能夠在短時期內完成這樣的談判對話。還有一點就是中國希望能夠與主要的亞太地區,像中澳、中韓,簽署更多的自貿協議。當然,中國想加快他和美國BIT的對話,和歐洲其他國家關于BIT的對話。如果說BIT跟美國還有TPP,也就是說TPP不再成為中國主要的問題了。SEP的談判,或者是中美之間的談判當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沒有完成,因此中國在處理TPP上面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剛才講的是我的書當中講到的貿易監管。
最后一個,我講到的是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我特別會強調的是中國在亞太基礎設施,也就是AIIB亞投行過程中扮演的決策。還有就是NDB。我想中國為什么成立兩大銀行,一個是NDB,一個是AIIB。首先特別明顯,特別是在發展國家和發展區域,像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有很強烈的建立基礎設施的需求,而中國在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領域有非常的經驗和興趣。也就是世界有市場,中國有技術和能力,這就是為什么在NDB對話機制當中也提出了AIIB。
在國際金融系統當中看一下中國的角色或者中國的角度,其實在國際金融體系里面,中國是一個后來者,西方國家比如像美國和其他的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占據著國際金融體系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個新進來的國家,如果想要具有影響力,我們一定要仔細的思考如何來做,建立NDB和AIIB,這就是中國的方式加入到全球國際的金融體系當中。與此同時,也是非常清楚的表明NDB其實是現有的金融體系的一種機制的補充。就像AIIB的金行長講到的,AIIB不只是服務于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我們是希望能夠為一帶一路沿岸國家爭取所有國家的利益,只要是在這個沿線上的,不只是爭取中國一國的利益。因此,我覺得金行長和其他的一些官員想分割一下AIIB和一帶一路之間的區別,這也是為了解答很多的西方人的一種質疑。
最后一點,在我的書里也有所提及到的。除了在介紹和總結頁之外,我還講到了中國和G20,還有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當中的角色。第一點,就是中國在G20或者是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當中的作用是什么。大概是兩年半以前,我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當大家問這個問題,中國到底應該成為G20的領導國還是?我們其實也在思考,中國不同的學者和國外的學者,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我跟中國社科院的經濟和政治研究所的年輕學者也提到了中國應該是G20的領導,但是他說中國領導,如果我們光領導,但是底下沒人聽我們的,我們怎么辦呢?你可以看到大家對于中國成為一個機制下的領導是缺乏信心的。我們在G20當中不是說光提這樣的領導,像來自于加拿大或者是發展中國家的人,都說中國應該是扮演一個領導的角色,就像美國和歐洲。因為歐洲現在深陷自己債務危機,美國也有自己的經濟問題,他們自己自顧不暇,所以全球市場需要中國扮演這樣的領導角色。但是當時很多官員還有研究學者都是缺乏信心的。
但是在這兩到三年的時間當中,包括在澳大利亞宣布2016年G20峰會中國杭州舉辦的時候,尤其在這三年當中,世界經濟還是在一個緩慢復蘇的通道當中。中國的這種增長其實對全球都是有貢獻的,大家還能說什么呢?只能是認同中國在G20當中扮演一個領導的角色。至少從今年G20峰會日程當中,我們已經能夠在某些領域扮演非常領先的角色,比如說像投資和貿易,因為中國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當中是領導角色,因為我們已經從中獲益,特別是在美國有特朗普的支持者,你也可以了解到英國的退歐,這兩種都是一種反全球化的浪潮。但是現在只有中國能夠繼續引領全球化進入到下一個發展階段。也就是真正的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我想在這個領域中國是可以做一個表率的。你可以看到中國也是第一次在G20當中倡導貿易部長級會議,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時成立了投資和貿易小組,通過G20的平臺,中國的影響力和作用都是不能被忽略的。
再看第二點,我要講到的是“發展”這個主題。中國還是把自己當做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當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對于中國來講,要想推動G20峰會當中想要制定這樣討論的日程是非常自然的,這也是為什么就像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日程,中國是怎么樣來就發展這個日程提出自己的貢獻呢?我們也提到了在一些發展中地區的投資,這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當然,至少我們也可以不斷的通過創新和創意,因為這是中國的發展日程和G20日程當中的一個重點。我們把創新放入到中國十三五計劃當中,因為創新是我們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也是G20論壇的一個重點話題。在創新領域中國也是可以引領全球的意見和整個趨勢。
第二點,我要講到的是中國的領導力。如果我講到,到底中國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具有領導力的國家的話,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和意義又是什么?因此,通過中國的一些領導人所講到的中國正在尋求的是一種平等的經濟治理的方式,我們想要尋求的是在全球社會當中共同參與平等的機制。或者我們希望達成的是一種雙贏的機制,我們在推動的一種原則,就是聯合的貢獻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這是中國對于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個理念。剛才只是一個口號,但是如何能夠把口號落實為現實呢?給大家舉一個亞投行的例子,比如說在亞投行的決策機制,中國有一票否決權,但是中國也反復強調,我們在使用一票否決權的時候是非常謹慎的。第一,我們想要獲得大家的認同和一致,我們想要充分的溝通,而且跟所有的AIIB成員國在最終做出決定之前進行充分協商。如果說沒有辦法達成一致的話,我們就只能尋求于少數服從多數,或者是我們一票否決的方式來決定。但是關鍵的是,首先我們要進行廣泛的協商,我們會竭盡全力,希望大家能夠達到一個一致的觀點,這是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當中的一個重點。我們不想再去重復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的這種方式,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在這種國際金融體系之下,基本上沒有什么話語權。這是中國主導的和美國主導的這兩個機制之間的差別。你可以看到這是全球經濟管理當中的一個差別。
最后一點,我想強調的是中國加入到國際經濟治理過程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盡管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當中一直都是非常積極活躍的。但是很明顯的,中國還是關注在我們所謂的以國家為中心的角度,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國家僅僅關注于本國的利益,比如說我們自己只關注自己的利益,我們不太關注其他國家的一些利益。因此,中國加入全球經濟治理的目標,就是要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這個一般來講是我們加入到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當中的一個最主要的目標。但是現在中國想要改變自己加入全球經濟治理系統當中的這種做法了,我認為現在已經看到了一些良好的、正面的、積極的變化,我們正在更加投入的加入到治理的過程當中。從去年開始,至少我是知道中國的一些主要的國家領導人公開就已經支持說中國有這樣的意愿和有這樣的能力,能夠為世界帶來共享的利益。我們的外長,還有我們的國家主席,以及在聯合國,還有在亞太區會議上,也是幾次公開說出了這樣的話語。
我覺得可以看到一些積極的信號,中國正在改變在全球經濟治理當中的參與方式。這也就意味著中國還有其他國家將會一起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希望建立起來一個更好的全球經濟治理的體制,從而所有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可以受益于這一新的體制。就像今年的杭州G20峰會,中國將會制定出來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包括也會促進各個G20參會國的財政部領導以及國家領袖一起制定出一些協調性的政策。希望通過這些政策的出臺進一步促進全球經濟的恢復和振興。中國如果可以促進結構性的改革,并且可以繼續沿著48個結構性改革的原則,將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我們一直在說G20旨在不斷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要通過促進經濟包括結構性改革來真正實現這一點。而在G20峰會當中,也會重點討論這一議題。因為我們知道G20是一個全球性的組織,G20是希望可以不斷的去推動各個參會國之間的共識和合作。但是他們沒有強制效應。所以我們希望可以不斷增強各參會國改革的意愿,而這些指導性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原則還可以幫助我們去跟蹤和追蹤各個國家在這方面的表現,我想這是中國所做出的一個重要的貢獻,大大了幫助了G20及全球治理的進步。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