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長減速,將為武漢等新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帶來重大機遇。”在近日舉行的中部崛起(2017)新經濟發展高峰論壇上,財經學者葉檀提出這個觀點。
葉檀認為,中國經濟轉型還需要很長時間,中部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受供給側改革及去產能影響,今年,鋼鐵、水泥等傳統工業產業業績向好,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完成,只能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會越來越好,但這個過程會較長,經濟轉型發展的機遇期至少有10年。這10年,也是城市和企業發展的關鍵10年,特別是中部城市,將迎來發展的最好機遇期。
葉檀現場展示了一幅中國2016年春運人口遷徙圖,圖中從北到南有一條十分明顯的人口流動線,葉檀稱這條線為新“經濟走廊”。在這條走廊上,沈陽、西安、鄭州、武漢、南寧等重點城市一目了然,而武漢正處在這條線的重要節點上。
“我一年要來武漢很多次,我常去的城市都是經濟發展的熱點所在。”葉檀說,武漢有著無可比擬的區域資源稟賦,優良的長江航運港口、全國鐵路網的中心點、設施優良的航空港,同時武漢通過軌道交通建設已經與周邊城市形成了無縫對接,武漢城市圈格局已經形成,武漢的高鐵網已經形成通達多個國家中心城市的8小時交通圈,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的全國鐵路四大路網主樞紐。
葉檀認為,武漢能否在未來10年改變中國一線城市現有格局,關鍵還是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包括武漢在內的很多國內城市都曾提出要打造‘東方孟菲斯’,但我們必須看到個中差距。去年,武漢航空貨運吞吐量不足20萬噸,孟菲斯是260多萬噸。”葉檀直言,城市發展需要的不是更多人,而是更多高素質人才,武漢要打造“東方孟菲斯”,關鍵在高素質人才的集聚,如談判、冷鏈、航空等領域人才。
除了聚集人才外,在調研了造成中東部地區經濟差距的原因后,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提出,產業結構的失衡和區域經濟結構的失衡,是中部地區經濟缺乏張力和發展活力的根本原因。
“從產業結構上來比較,2016年底,湖北、湖南第一產業對GDP增加值達到10.80%和11.50%,而浙江和江蘇第一產業對經濟的增加值僅為4.20%和5.40%,這體現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還較為依賴第一產業的發展。”董登新分析,“勞動者從業者的分布上更為明顯,湖北、湖南第一產業的從業者分別為36.83%和40.70%,浙江和江蘇第一產業的從業者只有12.40%和17.70%。”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亦是制約中部崛起的重要原因。董登新指出,一些中部省份是典型的“一城獨大”,主要省會城市的GDP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在2016年達到36.88%,遠超過該省其他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虹吸效應”明顯,資源均向省會城市聚攏。而反觀浙江和江蘇等地,其省會城市與周邊發達地級市經濟水平差距不明顯,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產業特色。
“解決這種不平衡,提升產業結構中新技術、新模式的含量,是推動中部經濟騰飛的關鍵。”董登新建議,中部要崛起,各級政府應在促進產業和區域結構均衡發展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來源:第一財經)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