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我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針對目前我國在創新發展上存在關鍵性、急迫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的方針和方向。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大而不強、大而不優,要素驅動力明顯減弱,新動能還未全面接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科技創新來支撐引領,這樣的要求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只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加速向主要依靠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有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16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4%,比2012年提高3個百分點。高速鐵路、水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電動汽車等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突破,部分產業走在世界前列,持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開辟我國發展的新空間。
在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方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統籌推進,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了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超大型高超聲速激波風洞等重大科技設施,布局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同時推動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開放共享,58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5.8萬臺(套)大型科研儀器納入統一的國家網絡管理平臺。一批大型綜合性科研機構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國際排名中不斷前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增強,2016年企業在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中占比超過77.5%,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6-2017》(下稱《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提升至第17位,比上年提升1位(圖1)。中國創新資源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發展水平大幅超越了其經濟發展階段,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突出表現在知識產出效率和質量快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穩步增強等方面。
同時,《報告》顯示,中國的“企業創新”排名已從2000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1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所長玄兆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企業的這種提升主要還是其自身創新能力的客觀反映,比如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即企業的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是穩步提升的,雖然提升幅度很小,但表明中國企業整體的創新投入力度在增強。
“從產出來看,我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迅速地提升。特別是在三方專利數(即同樣一種專利同時在美國、日本、歐洲申請專利)方面中國企業進步非常之快。2000年的時候我國企業的三方專利數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現在每年有2000多件。”玄兆輝告訴記者。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源頭
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頭,前瞻性、原創性的研究成果關系產品開發、產業升級的先發和后勁。關鍵核心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能力,決定著企業競爭乃至國際競爭的成敗。這些都是硬本領、硬能力,是衡量創新型國家能力的重要標志。
目前,我國基礎研究仍然薄弱。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相對不足,不少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必須更加有效地集成科技資源,加快突破。
在去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在今年的浦江創新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出,要開展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現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先發優勢,塑造引領型發展新格局,是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創新的重大任務。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所長朱迎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比5%左右,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占比達到15%~20%。與國外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們的基礎研究經費主要依靠中央財政投入。因此,需要構筑多元化的投入體系。一方面中央財政應該繼續地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同時,通過稅收等財稅手段引導華為、阿里巴巴等行業領先企業以及央企去投入基礎研究,提高它們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而一般的企業還沒達到那個發展階段和需求,應以開展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為主。”
在今年10月11日的2017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達摩院,并將在3年內投入研發1000億元人民幣,用于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達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達摩院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天阿里巴巴已處在一個技術創新的臨界點,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的臨界點,僅靠商業模式的創新遠遠不夠,“作為一家創新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科學研究日益成為技術革新與科技競爭的原點。對于阿里巴巴而言,加大對科技創新研究的投入,走科技驅動的發展路徑,成為一種必然。”
“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愿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領域的突破,將決定這樣的使命能否實現。”這位人士表示。
朱迎春對記者表示,要加強基礎研究,還要改善對科研人員的考評機制。“要容忍、寬容科學家失敗,給科學家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間和時間。尤其對于基礎研究來講,在考評時間上要區別于其他應用研究或者一般技術開發研究。比如在項目結題時,如果要求這些項目在短期內出重大的成果,必然會導致科學家的急功近利,這樣不利于基礎研究的健康發展。”
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
德國作為一個老牌工業制造強國,在世界經濟中所擁有的重要地位離不開本國中小企業的貢獻,中小企業占據了德國企業總數的99.7%,公司凈產值占其全國的一半,中小企業承擔了德國就業人數的70%。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德國政府也力挺中小企業發展,給予中小企業的創新和發展許多支持。
“原先我們國家都是支持大型企業發展,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要的攻關力量。這個思路在轉向,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指中小微企業的創新,通過風險投資等各個環節的資本加入進來。同時,政府也發揮自己的作用,在場地、工商稅務等方面提供多方便利。”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馮立果為第一財經記者舉例,像深圳、杭州、北京等地的一些企業,原先都是小微企業,后來經過風險資本的投入很快就成長起來了,比如摩拜單車、大疆無人機等。
“中小微企業的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它一般聚焦一個產品、一個環節,大企業能把這些環節整合起來,做集成性創新和產業鏈創新。”馮立果表示。
好孩子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宋鄭還對記者表示,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崛起的過程中,國家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保護創新,遏制抄襲。誰抄襲就要讓誰死,巨額賠償的目的就是懲罰,使得沒有人敢越雷池。現在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的成本太低,很難以儆效尤。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了,到了嚴格管理、逼迫企業創新的時候了。需要用法制把中國人創新的精神給逼出來。”
“對我們而言,產業供應鏈上的瓶頸是制約最大的。”廣東博斯服飾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現在低端產業在向外轉移,而像包括印染廠、面料廠等在內的一些達不到環保標準的小型加工廠被淘汰,但往往這些工廠在一定程度上是跟我們中小企業相匹配的。因為在價格甚至在產能數量上中小企業都難以形成優勢,不能像大企業那樣可以與大的供應商和大工廠進行合作。如果要扶持中小企業的話,首先國家要有專項資金來扶持處在這一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的技術升級和技術改造。
“應該從創新體制上、從人的管理上給予中小企業的創新以支持。”馮立果提出,現在體制內的科研人員參與創新管得還是很嚴,大學教授、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還需要在體制內進行,或者必須辭職才能去市場上,這樣的話,他們的沉沒成本會比較高,如果投資失敗了,可能什么都沒有了,“所以,我覺得現在要解放一批人的生產力和創新力,如果能夠把體制內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的力量盤活,這對于下一步更大規模的創新創業浪潮肯定有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