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辦,國研智庫承辦的“互聯網+”支撐環境建設研討會在京舉辦,并發布階段性研究成果《“互聯網+”的支撐環境建設研究》。
在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互聯網+”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尤其是助力新業態的產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依托“互聯網+”不僅能產生新的業態,也能夠改造傳統產業,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互聯網+”作為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應用于產業變革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夠創造出新的產品需求,新的產業領域和新的商業形態。
“互聯網+”的新浪潮推動了產業間的融合發展,產業之間的技術、產品和業務相互滲透和交叉,產業界限日漸模糊。例如,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零售、物流、支付、基金、銀行等本來相對獨立的行業有機整合在了一起,行業之間的界限日漸消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認為,這具有多方面的影響。一是延長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提高了運行效率。二是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融合互動使得不同產業相互促進,實現了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三是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不同產業之間的交叉衍生出很多新興產業形態,雖然它們難以納入傳統的行業類別,但往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說,中國的“互聯網+”正在向更深層次的領域延伸,新業態與傳統業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推動傳統動能改造升級和新動能培育壯大,為實體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增長25%,占GDP的比重超過30%,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消費領域,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消費不斷擴大和升級,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正在成為三張新的名片。2017年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達1682億,再創歷史新高,其中無線成交占比90%。根據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其中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5.02億。網約出租車、網約專車或快車的用戶規模分別達到2.78億和2.17億,而共享單車用戶規模也已達1.06億。
中國互聯網新業態的迅速發展也引起國際社會的討論。今年5月,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發起了一場留學生民間調查,來自“一帶一路”上的二十國留學生票選出了心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紛紛上榜。隨即成為互聯網的熱搜詞。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政策推進帶來重大社會發展與變革的同時,也相伴而生很多新的問題和矛盾。例如,隱私安全問題所導致的經濟和精神損失也日益提高。據中國互聯網協會公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道(2016)》顯示,2016年上半年,網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郵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條、騷擾電話21.3個,騷擾電話成為網民最反感的騷擾來源;84%的網民切身感受到了由于個人信息泄露對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其中21%的網民認為非常嚴重。2016年,中國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經濟損失為人均133元,比2015年增加9元,總體經濟損失約915億元。
此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數字化基礎薄弱、市場存在壟斷風險及互聯網平臺自身支撐能力不足也是制約“互聯網+”縱深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優化“互聯網+”的發展環境有四個方面應當予以重視,一是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其核心要求的基本目的是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自主可控。二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目標是提高網絡設施的普惠性、開放性、連通性、便利性,加強對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投入,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打破地域、部門、行業之間的壁壘,形成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三是體制機制改革方面,要加強對個人隱私保護的力度,盡快將大數據產權交易規則納入議程。在國際合作方面,也應當積極參與國際互聯網治理,和其他各國進行有機銜接,為互聯網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來源:中國日報網)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