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商務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中醫藥服務貿易管理能力培訓班上,來自兩部門、地方商務和中醫藥主管部門、首批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區域、骨干企業機構等近100家單位代表齊聚一堂,總結經驗,展望未來。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巡視員湯軍在發言中表示,中醫藥服務貿易是我國服務貿易重要領域,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是促進中醫藥產業市場化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傳播中國文化、提升軟實力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經多方共同努力,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已取得較好成績。
湯軍列舉了一系列數字:2016年,我國共有288個中醫藥服務機構和企業,接診外籍患者23萬人次,住院2.9萬人次,營業額達14億元人民幣。同仁堂等“走出去”的中醫藥服務機構接診人次達28萬,營業額達8億美元。以海上中醫品牌為核心的跨境電商平臺日益崛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通過中醫藥來學習中華文化,很多國家越來越重視中醫藥,中醫藥發展面臨新機遇。
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王笑頻也有同感,她在發言中表示,當前,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已進入重要發展期,日漸融入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在服務貿易中的優勢、特色更加明顯,在促進地方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更為突出。
在她看來,中醫藥服務貿易具有較高的產品增加值,可以促進服務貿易結構調整,打造中國特色服務,有效拉動重要產品出口,增強國家軟實力。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主要優勢有:具有原創優勢,完全獨立產權;歷史悠久,在古絲綢之路形成時期就有了中醫藥服務;傳播廣泛,遍布183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需求巨大。
截至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已同國際組織、外國政府和地區簽署了86個中醫藥合作協議;上述國家和地區各類中醫藥從業人員約30萬人,中醫醫療(含針灸)機構8萬多家;中醫先后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奧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國、阿聯酋和南非以國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確認。中醫藥內容還被納入了14個自由貿易協定。
王笑頻認為,當前,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其一,“一帶一路”國家的中醫藥需求增加。2011年~2014年,就有俄羅斯、法國、馬來西亞、意大利、澳大利亞、巴林、卡塔爾、烏克蘭、白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通過元首會見等多種渠道提出與我國合作在海外建設中醫中心,開展中醫藥合作。其二,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被納入“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擴大在傳統醫藥領域合作被列為合作重點之一。其三,《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指導中醫藥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增進我國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綱領性文件。同時,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中醫藥國際發展,見證了中醫藥備忘錄的簽署和中醫中心的成立。此外,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是中醫藥行業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務實成果,我國已建立了32個海外中醫藥中心、32個國內中醫藥對外合作基地,并進行了中醫藥國際標準研究、中醫藥國際文化推廣。
有機遇,也有挑戰。王笑頻表示,在人員和機構準入、輔助的中藥類產品注冊等方面存在嚴重壁壘;面臨日本、韓國、印度等傳統醫學較為發達國家的競爭;產業處于發展階段,醫療服務行業市場化程度不高,管理人才缺乏,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服貿品牌;缺乏引導性資金,需要健全保障體系、細化完善政策、創新體制機制。
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之路該怎么走呢?商務部研究院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給出了幾點建議:以“引進來”為主,同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以境外消費形式的服務貿易為主,兼顧跨境交付、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貿易對象以發達國家或高收入國家為主,兼顧其他國家;文化交流合作以“一帶一路”為主,形成世界傳統醫藥命運共同體。
他舉例說,在“走出去”方面,國家應積極幫助有條件的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企業“走出去”,包括在國外開辦中醫醫院、中醫診所、中醫學校以及中醫藥文化中心、中醫藥體驗中心等;在“引進來”方面,包括吸引境外消費者在華接受中醫藥診療、中醫藥養生保健、中醫藥教育培訓、中醫藥旅游、中醫藥科研外包等服務。他認為,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還需“下猛藥”,例如主辦世界傳統醫藥大會、建設醫療自由貿易港等。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