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來成都已經兩年了,他可以說是成都科學城成長的見證者。“我們是最早落戶的,當時還沒有多少人,后來陸陸續續很多單位進駐,人也變得多了很多。”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匯聚了清華大學在電氣、材料、熱能、核能、水利、信息、環境、建筑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旨在建設能源互聯網領域的人才培養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并成為中國乃至國際上深具影響力的新一代能源網絡的戰略決策智庫,同時從能源互聯網的創新解決方案、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投資和孵化、培訓和咨詢、檢測認證服務等方面,推動能源互聯網產業發展。
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之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部國際創新港、諾基亞、中科院等科研機構也紛紛落戶,創新要素正加快向科學城匯聚。以科學城為代表,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核心依托城市的成都,強化創新驅動,正推進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院校企創新共同體,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2017年,成都市5項全面創新改革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是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貢獻改革經驗最多的城市,同時12項全面創新改革經驗在全省復制推廣。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46.4萬家,增長42%,新增科技型企業2萬家,增長55.0%,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71家,增長17.8%,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374.8億元。
城市轉型壓力
有專家表示,任何一個城市或者地區都不可能長期快速奔跑,發達城市的發展空間逐漸飽和之后,必須轉向創新驅動。
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對產業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制造業發展已逐漸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趨勢,不但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工業4.0”戰略,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加緊布局調整,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對成都而言,面臨著既要做大又要做強的雙重任務。
人力和資源價格的高漲,導致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正在削弱。比如,一些制造業企業正從中國溢出,往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或者回歸西方國家本土。我們不靠技術創新發展就沒有前途。
成都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其中,創新發展直指成都發展動力問題,既是成都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核心依托城市的使命要求,也是驅動“十三五”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成都提出,要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建設創新驅動先導城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基本形成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自貿試驗區建設“雙輪驅動”的創新創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基本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未來五年,成都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主攻方向,集成用好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政策紅利,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軍民深度融合創新“兩個通道”,堅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深入實施“成都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完善發展新體制,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全面創新改革
可以看出,成都作為全面改革試驗區核心依托城市,把軍民融合和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作為全面創新改革的兩條道路。
成都是國家國防工業的主要承載地。經過多年發展,成都目前擁有軍工保密資質的企事業單位318家,數量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三,直接或間接參與軍工科研生產配套及服務的企業千家以上。
按照“軍民融合、央地合作、轉型升級、集群發展”的思路,成都編制了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力爭到“十三五”末,建成“成都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打造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500億元。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建成一批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建立1~2個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試驗示范平臺,軍民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效顯著,軍民融合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軍民融合發展和“雙創”的結合也強有力地推動了成都產業轉型和發展新經濟。成都將圍繞《成都制造2025規劃》確定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立足成都軍民融合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突出發展航空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天、機電裝備、核能及核技術應用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明確在全國或成德綿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推廣13項支持創新的相關改革舉措。值得一提的是,復制推廣的這13項經驗有7項來自四川(成德綿)全創改革試驗區,其中成都占5項。
在推廣的成都改革舉措中,“以股權為紐帶的軍民兩用技術聯盟創新合作”和“民口企業配套核心軍品的認定和準入標準”兩項屬于軍民融合創新改革舉措。
同時,成都擁有高校53所、國家級科研機構30家、國家級研發平臺67個;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3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個;擁有各類人才約389萬人、兩院院士3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69人,全市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人才資源豐富。成都還聚集了電子10所、29所、30所,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等軍工科研院所,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人才資源支撐。
創新是新一輪發展的原動力,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創新能力的源頭,企業是決定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因此,政學研產用要形成戰略同盟和利益共同體,共同構建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
記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將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在蓉建設布局,提升基礎科學實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時,實施“蓉城科技聚變計劃”,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高新技術培育工程、“成都創造”領軍企業培育工程,發展全鏈條科技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高校、地方、企業三類“雙創”示范基地跨界協同,以66個產業園區(集聚區)為重點構建產業協同創新平臺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在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方面,成都市將大力推動軍民優勢資源雙向流動、相互轉化,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快構建軍民融合“1+N”產業體系和“1+N”園區體系,著力打造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同時,加快7個省級軍民融合基地建設,推動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核技術應用、新材料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實施軍民融合重大投資項目、重點產業化項目、軍民兩用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策劃一批微電子、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等重大項目落戶,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此外,成都市還將推動設立軍民融合促進中心,加快搭建軍民融合技術成果交易平臺。
(來源:第一財經)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