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和人才,是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如何讓二者更好地同頻共振?
9月7日,第十九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以下簡稱“海科會”)正式開幕,以“科技促發展·創新謀未來”為主題,包括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32名海內外院士、100多個海外創新團隊等共3000多位嘉賓通過現場和線上方式參會,亮觀點、出新招為科技發展提供真知灼見。
在這場頂尖人才與科技創新的高質量對話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不少專家學者及演講嘉賓均提到人才培養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以及二者未來應怎樣緊密結合、促進產業發展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等關鍵問題。
“高質量的科學需要非常大的投資和科研人員的全情投入,這其中年輕人的作用十分關鍵。”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以自己正在研究的預測蛋白折疊的形狀和結構舉例,認為科學家應該與人工智能加強合作,“來創建新的東西”。
邁克爾·萊維特現場演講 圖片來源:活動主辦方提供
“在科學研究當中,真正能夠讓科學進一步發展的就是基礎科學。”在第十九屆“海科會”天府論壇上,邁克爾·萊維特以“結合人才與人工智能的科技創新”為題發表演講時表示,基礎科學可以促進未來科學進一步發展,并且是以我們完全無法預料的方式出現的成果,“比如新冠抗體,正是基于四十多年前基礎的科學研究”。
邁克爾·萊維特認為,評價一個國家基礎研究做得好壞與否,往往需要通過幾十年后取得的成果來評判,而諾貝爾獎的評選就是指向基礎科學研究。
他在現場展示了一張諾貝爾獎獲得者占比圖,通過對比可以看到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諾貝爾獎獲得者多產生在歐洲,隨后美國成為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過去十年情況又在發生變化。可以發現,基礎科學研究的投資和諾貝爾獎的獲得數量具有一定相關性。
邁克爾·萊維特將科學研究和發現比作“中彩票”,“如果只買一張幾率太低了,買十張就會幾率很高,這和人才培養過程非常相似”。
那要“中彩票”怎么做呢?“就要買很多張彩票,也就是我們要有非常大的團隊,而且這些團隊要覆蓋很多的不同領域。”邁克爾·萊維特認為,高質量的基礎科學研究需要投資,也需要科研人員的全情投入,其中,“年輕人的作用是最關鍵的”。
談及人才與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結合,邁克爾·萊維特表示,“人工智能可以進行智能學習,再與科研人才的工作結合在一起,來創建新的東西。”
“比如,現在的手機可以像未來的醫生一樣,將各種資源醫療整合在一起,告訴我們該怎么預防疾病。醫生做的事情是出現問題再解決問題,而現在我們通過預防醫學就能盡可能地預防和減少病狀出現的可能性。”他說。
“我們的基礎研究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接下來是產業化。”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基于納米科技人才與科技創新鏈分析指出。
他將科技創新鏈分為9級,1-3級是基礎研究,包括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等;4-6級是是工程化階段,解決“能否量產、能否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等問題;7-9級是產業和商品。他指出,在納米科技領域,“我國兩端都很強,短板在4-6級”,也就是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環節。
“怎么樣把基礎研究成果變成產品、變成產業,就是怎么樣把科學家的能力轉化為國家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趙宇亮表示,為了改變局面,過去幾年我國在納米科技產業化方面進行了大規模投入,比如在大灣區建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專門聚焦成果轉移轉化等。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則提出了一些新的人工智能產業化方向。
“例如,在人工智能賦能的產業中,有機器智能、人機系統、人機融合等。我們希望以后人可以跟機器人直接交互,而不是通過寫代碼和程序——機器人利用它的視覺、腦波的傳輸,可以直接了解使用者的情緒。”陳俊龍介紹,經過云計算做“腦腦通信”,實現腦波信息傳輸,將有助于解決焦慮癥、自閉癥、長者神經退化等問題。
陳俊龍表示,人工智能正逐漸從傳統的算力、算法、數據等演變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就是交互學習、腦機交互等。“我們希望從新一代人工智能演變成所謂的AI3.0,用大數據技術來做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以及人機混合的增強智能,將新一代人工智與5G、物聯網等各種信息技術結合,進行新的演進”。
“與此同時,大自然也以巨大的變化來回應我們人類的進步。”歐盟國際外交協會執委會副主席維爾納·施杜普在本屆海科會分論壇——第三屆中歐生命科學發展與合作論壇上直言。
維爾納·施杜普認為,回顧過去兩年,健康行業的發展已經清楚地表明:在醫學方面,也就是生命科學方面,國際化研究和國際化應用的戰略是不可逆轉的,同時,人們及其個人健康比以往任何時候受到各種發展的影響都要大。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干細胞治療技術和產業化快速發展,成為生命科學領域重要方向。此次參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也帶來其干細胞研究與產業化最新成果。
蘇國輝介紹,其團隊與一家公司共同申請的干細胞新藥,獲批后就可以啟動臨床試驗。這款新藥是用臍帶的干細胞來治療骨關節炎,以后研發的干細胞藥物還將用于治療視神經炎、脊髓炎等。
另一方面,如維爾納·施杜普所言,面對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必須通過人類共同行動來保護地球。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雙碳”目標,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十分關鍵。
浙江大學教授、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文福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團隊正與來自四川的電力公司合作一個新項目:把人工智能引入電網調度工作,根據電力負荷變化及時調整發電輸力。
同時,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原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指出,面對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事件等風險挑戰,我國仍存在危機意識不強、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健全、城市脆弱性凸顯等短板。他建議,應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為當務之急,依靠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推進監測預警現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首個極端災害預警智庫在本屆海科會分論壇——災害預警科技與服務創新論壇上啟動建設。
極端災害預警智庫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博士表示,智庫將聚焦我國災害預警、防災減災重大決策部署,整合專家資源,為防災減災工作科學決策提出對策建議,加強極端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將有力推動我國多災種預警技術、應用、政策、法規領域的科研與創新。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