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發布,其中提到,“要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增強對實體經濟和‘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功能”。
記者注意到,在2021年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管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提出建設“立足西部、面向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西部金融中心”。
站在公園城市示范區來看,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又將迎來哪些機遇?日前,成都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專訪,透露了成都金融業的新機遇。
服務實體經濟
從價值取向看,示范區建設承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總體方案》提出的“三高”目標、“三示范”定位,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金融角度講,就是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因此,《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要以“金融服務”為重點開展“宜業環境優化行動”,發展綠色金融、科創金融、普惠金融,設立市場化征信機構,為創新信用融資產品和服務創造有利條件。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成都市全力推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2021年,全市新增社會融資規模8400億元,金融業增加值2271.56億元,同比增長6.1%,占GDP比重11.4%。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成都金融全球綜合競爭力排名全球第37位。
具體而言,成都緊密結合產業企業生產經營周期,合理確定融資期限,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加快提升金融供給結構與產業需求結構的適配度,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民營及中小微企業、科創、綠色、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不難發現,成都正在探索符合自身資源稟賦、區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的現代金融協調發展之路,在農村金融、科創金融等特色金融細分領域已形成顯著比較優勢: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圓滿收官,“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入選全國推廣的科技金融改革創新經驗之一,“科創通”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受國務院通報表揚,數字人民幣試點呈現了一批層次多樣、類型豐富的特色應用場景。
以普惠為導向,在全國率先建立跨區域全覆蓋的新發展理念是建好示范區最鮮明的城市品格,而為民惠民是示范區建設的根本宗旨。以普惠為導向,成都建立跨區域全覆蓋的“蓉易貸”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設立融資服務中心634個,短短一年,信貸規模就達332.49億元,為2.78萬戶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5.59萬筆,貸款平均利率4.18%,低于全市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50BP。為發揮普惠金融輻射帶動作用,成都持續推進金融同城化,金融服務顧問團覆蓋成都都市圈,天府通在成德眉資四市已實現公共交通支付互聯互通。
在科創金融方面,成都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培育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創新型企業服務能力。截至目前,成都科創板上市、過會企業達16家,位居全國城市第六;注冊在成都的私募基金機構近400家,投出項目近四成服務本土;天府國際基金小鎮已集聚私募管理機構483家,連續4年入圍投中信息年度基金小鎮排行榜。2021中國“雙創”金融指數顯示,成都排名全國第六,中西部第一。
此外,成都始終著力健全綠色低碳發展經濟體系,尤其是綠色金融方面,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成都)中心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成交量居全國第4。
成都還將以構建安全穩定、集聚發展的金融生態為重點,著力營造安全、開放、創新、包容的金融營商環境,對標接軌國際金融中心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全面提升西部金融中心軟實力。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也被寫入了此次《總體方案》。“十四五”期間,成都金融業的工作重心正是推動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成渝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和戰略縱深所在。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亟須配套區域“金融增長極”,集聚配置各類金融要素,從而推動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按照《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六體系一基礎”的政策框架,成都將清單式項目化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落實,重點實施“三大金融賦能工程”,推動金融資源配置和風險管控能力的高能級提升。
相較沿海發達地區,成都的法人金融機構實力與城市經濟能級不相匹配。下一步,成都將實施金融機構集聚工程,支持法人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爭取一批金融牌照獲批,吸引設立一批金融科技、資產管理、清算結算等功能性總部,爭取外資金融機構來蓉設立法人總部或分支機構,爭取國際金融組織來蓉設立代表處,為城市內生增長提供金融動力。
示范區建設開啟了成都深化中國現代化城市發展道路的全新探索,為助力實現“三區”的城市發展定位,成都將實施特色金融先行工程,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打造“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科創金融、普惠金融、消費金融、鄉村振興金融等特色金融改革創新,爭取一批戰略性、先導性、引領性國家級改革事項授權,培育具有影響力特色金融板塊,提升西部金融中心的顯示度和影響力。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一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成都將實施金融賦能實體經濟工程,從間接融資角度,強化政銀企對接機制,促進金融資源精準流向示范區建設的關鍵領域。從直接融資角度,推動上市公司提質增效,深化“交子之星”經濟證券化倍增行動計劃,推動滬深交易所西部基地、新三板西南基地提檔升級,打造西部資本市場綜合服務中心。此外,成都還將始終以底線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穩妥有序做好金融風險處置化解工作,推動“天府金融風險監測大腦”持續升級,提升全域風險監測、預警數字化水平,為示范區建設營造安全有序金融環境。
當前,重慶、成都已建立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交流合作機制。2021年12月17日,在成渝兩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見證下,兩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簽署協議,建立了溝通互訪常態機制和協調合作機制,在編制貫徹落實《規劃》若干文件過程中,雙方始終保持了進度同步、內容共享。
金融新場景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賦予了成都發展現代金融新的使命和任務,也將創造一批更新的金融場景。要落實“三新一高”要求,就要大力推動金融產業建圈強鏈,加快綠色金融轉型變革、科創金融賦能變革和普惠金融模式變革。
下一步,成都將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科創金融改革和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等國家級試驗區,爭取成為中歐綠色金融標準認定及應用試點城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爭創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區,探索升級現有知識產權交易場所,形成全周期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鏈條,切實把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聚焦數字金融治理,推動普惠金融向數字普惠轉型升級,尤其在數字人民幣方面,完善數字人民幣應用生態體系,構建鄉村惠農、智慧民生、政府服務等全場景的數字人民幣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