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 第1页,国产精品推荐视频一区二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日韩欧美色短视频,色综合色站导航涩爱欧美蜜臀人妻,久久精品国产导航,男女真人抽搐一进一出免费视频,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宋志平:10年出21本書我是如何完成的

點擊次數: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更新時間:2023/8/3 15:27:04  【打印此頁】 【關閉
H2.jpg


管理的真諦是什么?就是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中國企業家》記者 譚麗平
編輯|米娜
頭圖攝影|鄧攀




宋志平沒想到人生有如此多的“意想不到”:沒想過做企業,結果卻干了整整40年;沒想過寫書,最后寫了二十多本。
與其說是“寫”的書,不如說是“做”出來的書。他曾帶領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這兩大行業跨度很大的央企進入世界500強,他的企業管理思想,都是先經過實踐,后對外講述,再做深度思考,最終形成的文字。
管理企業的前三十年,他熱愛讀書,每晚都會留出兩個小時作為“讀書時間”,他讀彼得·德魯克、邁克爾·波特、吉姆·柯林斯、杰克·韋爾奇、稻盛和夫、盛田昭夫——經典的管理學書籍他都讀。讀書對他的管理起到了很大作用。之后的十年,他將這些前人的管理學理論,結合自己豐富的實戰經驗、教訓和感受,最終形成了21本管理學書籍。他說,寫書沒有什么功利思想,核心目的就是“有用”。
他為什么開始寫書?在如此忙碌的企業管理中,如何擠出時間寫書?他是怎么做到十年“高產”了二十多本書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當天《中國企業家》雜志社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翻開那些增加你生命厚度的書”的活動。活動中,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向大家講述了他從讀書到寫書的過程。
宋志平分享的主要觀點如下:

1.寫一本書并不容易,我的寫法是“先做、后講、再想、再寫”。

2.我把那些經典難讀的書,讀透了之后,結合管理經驗,融入到我的書里。這也是我書的特點,不是簡單的我的經驗和我的感悟。

3.在要高質量發展、要做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要做世界一流、要專精特新的今天,還是要重拾管理的這些概念。

4.共享不是施舍,而是大家應該得到的,你去看每一個好公司,一定有好的機制,干部都有歸屬感,都真正成了主人翁。


以下為宋志平的講述,有刪改。


1、每天兩小時


我做企業的前30年里,我很喜歡讀書,但從來沒想過自己寫書。后10年里,我突發奇想開始寫書了,是因為我的兩位導師袁寶華和陳清泰,袁寶華先生是管理學的泰斗,陳清泰先生是一位老企業家。
2011年,中國建材進入世界500強,也是我人生做企業的一個重要節點。這兩位老先生幾乎不約而同地跟我說,“志平,我們看你是能寫點文字的,你能不能把過去的經驗、感受寫成書?”其中,陳清泰說,“我們中國的企業不能總從零開始,我們總不能老讀外國企業家的傳記,我們能不能自己動手寫寫書?”
這是我開始寫書的一個動力。我這個人比較聽話,兩位老領導給了我任務,我認為這是件大事,于是一邊做工作,一邊完成任務。起初我寫書不自信,第一本書叫《包容的力量》,內容大部分是我的一些文章和訪談,相當于一個文集,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書。后來才慢慢的寫起來,至今已寫了二十多本書。
我是個讀書人,我喜歡讀書,但寫書和讀書又完全不同。寫書需要有很好的故事,很好的構思,關鍵還得花大量的時間寫出來。
大家都很感興趣,你怎么有時間寫書呢?我過去做企業比較忙,晚上10:00~12:00或9:00~11:00是我的讀書時間,清晨5:00~7:00就是雷打不動的思考和寫作時間。工作一天很疲憊,所以晚上可以讀書消遣,但寫書是一件費時的事情,需全力以赴、認認真真,要安靜、腦子清醒,早上寫書思想清晰,同時會出現好多潛意識的閃光點,效率也高。
寫一本書并不容易,我的寫法是“先做、后講、再想、再寫”。什么意思?因為我是做企業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實踐,包括經驗、教訓、感受,記錄下來之后我再講,比如我到北大、清華給外界講一講,講通了,我再細想,然后開寫。所以我寫的書與其說是寫的,不如說是做的。
我一共寫了21本書。像早期的《包容的力量》《央企市營》《整合優化》《國民共進》等等,大多和我做企業的經歷有關,以我的一些文章采訪、講話為主。到后面,像《經營方略》這本書,完全是另一種形式,它從我40年工作、上千萬字的記錄中,淘出來了35萬字,形成一共290多個小節的書,這本書像詞典一樣,給大家一個參照,大家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翻一翻,看看我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是怎么想的。
之后,我寫了問道三部曲——《問道改革》《問道管理》《問道創新》,就有點像書的樣子。在過去疫情三年,我給大家寫了三本書,《企業迷思》《經營制勝》《三精管理》,此外還有新書《共享機制》。
還有一本書,我也挺喜歡的,是本漫畫書。之前我寫了本書叫《篤行致遠》,回憶我過去做企業的108個小故事,一位漫畫作家就根據這108個小故事,畫了本漫畫,叫《我在企業40年》。我覺得漫畫挺好,日本人喜歡用漫畫,我們很少用漫畫來反映企業管理、企業經營、企業家。
寫這么多書,也有人會問是不是代寫。沒有人代我寫,雖然有辦公室的同事幫忙整理,但我想我的書別人寫不出來,大家一看就知道,都是我自己的經歷,我的體會,我的感悟。我是個完美主義者,甚至一個標點符號,我都要弄準確。
我每天都寫兩個小時,大家想想這么多年的“每天兩個小時”是多少時間呢?
我此前閱讀有一個習慣,用一個籮筐裝滿我最近需要閱讀的書,二三十本,這個讀累了就換一本,因為我覺得不同的書在大腦里占用了不同的空間。我最近不用筐,而是將書擺在我的床邊,隨手就可以拿。
此外,出差時,我的書包里總要放兩本書,換著讀,所以我書包會很重。有人想幫我提包,他說:宋總,你這書包怎么這么重?我說:這是我的武器,關公的大刀多重,不是一般人能扛得動的,我做老總,我的武器是什么?就是我的書,我的“書包”真是“書包”。
以前書包里是放好幾本書,不過現在我的眼睛不好了,讀個20分鐘左右就得休息一會兒。所以,大家趁著年輕的時候可以多閱讀,等你上了年紀,眼睛會影響你閱讀。也有人說可以聽書,其實我也聽書,但我主要還是喜歡讀書,喜歡讀的感覺。
2、得益于讀書

讀書對寫書是有幫助的,讀書對管理也是有幫助的。因為讀書是讀別人寫的他的實踐,我覺得我做企業這么多年,就是得益于我的讀書,寫書也得益于我讀得多。
大家看我寫的書里面,既有我管理實踐的感悟,也有我讀書的感悟,比如彼得·德魯克的26本管理書我都讀過。我把那些經典難讀的書,讀透了之后,結合管理經驗,融入到我的書里。這也是我的書的特點,不是簡單的我的經驗和我的感悟。
大家知道在經管方面的書,其實有三種:一種是理論方面的,比如說彼得·德魯克,邁克爾·波特寫的書;第二種是經管作家,比如像吉姆·柯林斯,雖然他是老師,但實際上他是經管作家,從《基業常青》《從優秀到卓越》,再到《飛輪效應》等等,他是通過研究大量的案例,講了一兩個觀點,也不是什么理論,這類書往往也是暢銷書;第三類,則是企業家寫的,比如《艾柯卡自傳》,講艾柯卡如何將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振作起來的故事。再比如,杰克·韋爾奇、稻盛和夫、盛田昭夫他們寫的書,都是企業家自己的一些感悟,包括國內企業家劉永好推出了《煥新》、前年李東升推出了《萬物生生》等,往往也都是暢銷書。
我的書是這三類兼有。因為我讀了大量的管理書籍,也讀了經管作家寫的暢銷書,也喜歡讀杰克·韋爾奇、稻盛和夫的個人傳記,所以大家會發現我的書里,既可以看到德魯克他們寫書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克里斯坦森寫書的角度,也可以看到稻盛和夫寫書的角度。
也就是說,我綜合了他們的一些特點,但是我寫書的核心目的只有一點,就是有用。我不會為寫書而寫書,也不會把書名起得多么吸引眼球,內容是什么,書名就是什么,也沒什么宣傳。我寫書沒有什么功利思想,在意的是:是不是真正的有用、對大家有幫助。

3、高質量發展需要重拾管理



這二十多本書里,我覺得我比較滿意的,也就是對大家確實有用的書有幾本。
一本書《經營方略》,是2013年寫的,我剛有提到不是寫的,是在我上千萬字的經驗里面淘出來的,都是真實的、原汁原味的我做企業的一些經驗和感受。這本書好在哪里?好在像一本企業的手記,因為這里面有290多個小節,每一個小節都注明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講的。像是一本枕邊書,企業家遇到什么問題,翻這本書必然能找到,我遇到同樣問題,是怎么想的。
第二本我覺得比較滿意的叫《問道管理》。問道管理是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的管理系主任帶著5個MBA的學生,每個禮拜天來找我提問題,大概有五六個禮拜,一共問了508個問題,很寬泛,最后把這508個問題整理為《問道管理》。也不只是講的管理,還包括人生態度等。我覺得這本書好在特別真實,真情實感,直接問答。
第三本書叫《企業迷思》,是我的“經營三部曲”的第一本,這是在北大2015年~2017年講的課,叫“穿越迷思做企業”。我們做企業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比如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是集權還是分權,圍繞20對迷思,我舉了100個案例,每次講兩天課,講了三年,每次講兩天,然后把它歸納下來,形成了這本書。它的好處就是講述了如何辯證地看待企業里的一些問題。
第四本就是去年出版的《三精管理》,是我做企業40年的一個積淀。這套方法獲得了2019年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后來我把三精管理概括為“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在管理的長期實踐中,我覺得方法很重要,不都是理論。沒想到這本書還很受歡迎,去年就賣了10萬冊,超出我的想象。
現在我們要做質量強國、制造強國,只有創新加資本不行,我們還要繼續加管理。也就是說,你有再好的技術,再好的經濟模式,如果你的質量做不好,成本降不下去,照樣會失敗。所以在要高質量發展、要做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要做世界一流、要專精特新的今天,我覺得還是要重拾管理的這些概念。

4、管理的真諦


新書《共享機制》,也是我多年的一些想法。企業里最核心的是機制,什么叫機制?就是企業的效益和員工的利益之間有沒有關系,有關系就有機制,沒關系就沒機制。
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時,我們的國企為什么做不好?因為沒有機制,干多干少一個樣。企業就沒有積極性,不適應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個競爭經濟,競爭經濟就要求企業要有核心競爭,核心競爭力來自于人,人來自于精神,那精神怎么產生?這也是這么多年我們企業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
你要有機制。我在1993年剛做北新建材廠長的時候,幾千名職工都沒有積極性,經常遲到早退。我就問他們,你怎么就沒有積極性呢?他們說,宋廠長,我們好多年沒漲過工資了,我們好多年沒分過房子了。我回答:說得對,但是漲工資分房子的錢在哪?我也沒有,只有大家好好干,然后咱們有了利潤,咱們就漲工資,咱們就蓋房子。
當時我們在辦公樓上掛了兩個氣球,一個寫著“工資年年漲”,一個寫著“房子年年蓋”。我在那做了10年廠長,做到了工資年年漲、房子年年蓋,那個企業由此發展起來,成為今天的北新建材。
我是第八任廠長,當時公司成立了13年。我常想,我前面的廠長他們的資歷、學歷都比我深,但為什么做不好?我的結論是,我比他們洞察人心,懂得人性,遵從人性進行管理。
管理的真諦是什么?就是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哪怕你沒有學過德魯克,但是你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你就掌握了真諦。所以機制很重要,所有的好企業都是有對的機制,做企業有機制就不靠神仙,沒有機制神仙也做不好。
那機制為什么我用了“共享”?我這本書原來的名字叫“激勵機制”,后來這幾年去學習了新的發展理念,“機制”還是把員工當成了雇員,“共享”是成立了員工的人力資本,也就是員工不是個普通的雇員,是一個資本。
今天我們的資本,既有金融資本,因為金融資本是上一屆勞動的積累,沒有金融資本誰去注冊公司,所以要有金融資本,但是我們還要有人力資本,因為企業歸根結底是人做的。所以共享指的是,讓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共享,不要都讓經營資本拿去,不要搞股東至上,而是說這兩個都來共享。
我們做企業的過程中,應該很好的考慮到共享,共享能讓企業產生橄欖型的收入結構,讓股東、骨干員工都能分享財富,從而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機制是做好企業的底層邏輯,而機制里面要突出共享,共享是價值觀。做企業其實核心邏輯是底層邏輯,底層邏輯的底層是什么?就是價值觀。到了今天這個社會,我們肯定不能是土財主,而且你有共享,企業的盤子會越來越大,所有者這一塊會越來越多。
所以這本書的核心,就列舉了12個案例,包括華為、海康威視、小米、萬科等等,既有國企,也有央企、民企。我認為做企業不管什么所有制度,只要你有合適的機制你就能做好。
關于共享我再說一兩句。我在大學畢業當技術員的時候,車間主任和廠長起了爭執,廠長就說:我給一顆豆,你就給我翻一個跟斗,我現在給了你三顆豆,你一個跟斗也不給我翻。我們的主任就說:你以為我們是猴嗎?拿我們當猴耍。
這對話40多年過去了,但一直在我腦子里揮之不去,到底人是猴還是人?我們來共享不是給大家施舍,而是大家應該得到的,能不能做到這點、還其本源?你去看每一個好公司,一定有好的機制,干部都有歸屬感,都是真正成了主人翁。
我們講了這么多年的主人翁,得有資本、有股權,你才是企業真正的主人,主人應該是財產上的主人。而這財產是什么?就是你自身的人力資本,所以現在叫知本,知識的知、本錢的本。共享指的是創造了財富的共享,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共享。
目前,我手頭上正在講的課包括“十大戰略”,研究企業戰略問題;“十大領導力”,講這一話題的人多如牛毛,但我認為要接地氣,能不能翻一本書就能徹底明白;另外還有“企業觀”,之前出版的書有提及,但過去十年我對企業觀有了新的理解。未來,我或許會基于這三個課題繼續出書。




(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加入青商會JOIN THE ASSOCIATION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
聯系我們